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诗词还有对联要注意平仄押韵,具体是怎样一个规定?现代诗又要注意些什么?

首页

诗词还有对联要注意平仄押韵,具体是怎样一个规定?现代诗又要注意些什么?

诗词还有对联要注意平仄押韵,具体是怎样一个规定?现代诗又要注意些什么?诗词还有对联要注意平仄押韵,具体是怎样一个规定?另外,现代诗又要注意些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7-08 11:54:43
      诗词格律浅谈之一
    四声与平仄
    古典诗词,独特的韵味。最主要的特点是讲求格律。为了帮助初学的朋友,我写了这篇”诗词格律浅谈”,供大家参考。不当处,请指正。
    我想在这篇浅谈中,不求其全,而求简明易懂。
    要讲格律,先必须弄清平仄,而要弄清平仄,先要弄清四声。
       首先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四声,是古汉语中的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 平声,古汉语和现在的汉语变化不大,但有上下平之分。一般说来,现在汉语中的第一声为上平声,又叫做阴平声。第二声为下平声,也叫阳平。 但也不尽然,须查韵书才分得清上下平声。
       如东,江,支,鱼等。   上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第三声,有上扬的音,如懂,讲,址,雨等。 去声,即下沉的声音,一般为现代汉语的第四声,如冻,降,志,遇等。 入声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但在江浙和广东人的方言中仍有入声,是一种短促的调子。
      这对北方人有些麻烦,容易弄不清。所以在用平水韵时,要注意入声字。其实熟悉了,也没有什麽。但入声字有特别的韵味,尤其在填词时,入声显得重要。 在用今韵,即以拼音的韵母为基础时,入声就没有了,并入了其他的声部。 说明四声是为了分清平仄。平声就是上下平声。
      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个声部。即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是仄, 说方言的人,要区分平仄,最好按普通话来读字,较易分清平仄。 格律是按平仄来形成的,所以分清平仄是基础。 再谈入声: 由于入声字,在区分平仄时容易弄错,也由于入声在“词”中的特殊性,就想再谈一下。
       在写诗或填词时,入声字读做上声或去声,问题不大,因为都是仄。而有些入声字读似平声,容易错用为平声,这些字应特别记住是入声字,如屋,福,觉,学,佛,石,白,国等。不熟悉的字要查一下韵书,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中,就附录有“诗韵举要”,一查便知。
       此外,在一些词牌中,要求押入声韵,不知入声是不行的。押入声韵,有特别的韵味,常给人一重激或壮悲烈的感觉,如贺新郎,就常用入声韵。又如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都是押的入声韵,给人以壮烈之感。 我以为,写古体诗词,弄懂入声是必要的。   诗词格律浅谈之二 韵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都大押韵的。
      甚至民间的民歌,戏曲也是押韵的。因此韵在中国的文学中有极大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的韵书,最早的是隋朝的切韵。唐朝修改为唐韵。宋朝又修定为广韵,而广韵则是现存的最为完整的,最古老的韵书,此书对研究中国的音韵学有重要的作用。 自元代以后,由于语言的变化,对韵书做了重大的修改,基本上是以北京音为基础的音韵,一般称为平水韵。
      也就是科考所用的官韵。常用的韵书有“佩文韵府”,“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在“辞源”一书上,每个字都标有广韵的所属韵部。 我们先在写古体诗仍用平水韵,也是在“佩文韵府”,“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书上查阅。平水韵分106个韵部。格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共三十部,上下平声各十五部。
      在王力先生写的“诗词格律”一书中附有常用字的诗韵。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在唐朝时写诗用韵较严格,后来一般邻韵是可通用的。
       我们现在写格律诗,可用拼音,这就是今韵。所谓今韵,就是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来押韵。这就比平水韵宽多了。当然,喜欢用平水韵也可以 在用今韵时,就不必考虑入声字了。 在古题诗中,除律诗外,还有古诗,古风,写古风用韵就宽了,一般是邻韵可以通押。
      古诗等有押仄韵的。 词韵就相古风的用韵,是较宽的。词韵,有“词林正韵”一书,在该书中将诗韵加以合并为十九部。平上去声共十四部,入声五部。词牌对押韵有规定,有押平韵的,押仄韵的,还有平仄混押的。   诗词格律浅谈之三 绝句浅谈 这里,简单地谈谈绝句 。
      中国古体诗中的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先说五言绝句 。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每首四句, 限押平韵 。绝句只有四种平仄类型 。 这四种类型分别是 : 平起式 : 即第一句第一 ,二字为平声 。平起者 ,又有第一句押韵和不押韵之分 。   平起 ,首句押韵的格律是 : 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首句不押韵的 ,格律是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仄起式 ,首句押韵的: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首句不押韵的: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其 实 ,将 这 里 面 的 规 律 弄 清 , 是 很 好 记 忆 的 。 这 规 律 是 : 1, 律 诗 的 句 子 一 般 两 个 字 , 或 三 个 字 的 平 仄 相 同 , 单 独 一 个 字 的 只 在 句 尾 才 有 。
       句 子 和 句 子 间 , 有 相 对 , 及 相 粘 的 观 系 。 即 前 二 个 字 在 第 一 句 里 是 平 声 , 在 第 二 句 就 是 仄 声 , 这 就 是 相 对 。 即 平 声 和 仄 声 对 立 。即 1, 2句 间 的 关 系 是 对 立 。
       而 第 二 句 和 第 三 句 里 就 要 改 为 相 粘 的 关 系 , 即 第 三 句 和 第 二 句 的 前 两 字 相 同 , 就 是 相 粘 。 第 四 句 和 第 三 句 的 关 系 , 就 要 改 为 相 对 。 四 个 句 子 间 的 关 系 应 是 : 对 立 , 相 粘 , 对 立 。
       押 韵 。 绝 句 , 在 第 一 , 二 , 四 句 押 韵 , 第 一 句 也 可 不 押 。 押 韵 限 平 声 韵 。 押 韵 要 按 韵 书 的 规 定 , 常 用 的 韵 书 是”佩 文 韵 府”,”诗 韵 合 璧 ” , 也 可 从 其 他 以 下 书 里 查 到 。
       此 外 , 王 力 先 生 所 写 的 “诗 词 格 律 ”一 书 里 , 有 附 录 。 其 中 常 用 字 都 有 。 此 书 新 华 书 店 有 卖 。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 ,每句七个字 ,共四句 。 格律也和五言相似 。
       七 言 绝 句 是 在 五 言 基 础 上 的 扩 展 , 即 在 五 言 句 前 面 加 两 个 字 。 五 言 为 平 的 ,加 仄 。为仄的加平。 四种平仄类型是 : 仄起式 ,首句押韵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起式 ,首句不押韵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起式: 平起式 ,首句押韵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首句不押韵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格律不是死板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句简单的话是: “ 一 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就是说 ,在律句中 ,第一三五字可以 灵活 ,可平可仄 ,而二四六不可随意改变 。但有一个禁忌 ,就是 不可在句尾处出现三平, 三 仄 。
      即连续的三个平声 ,或三个仄声 。 此外 ,还必须避免犯孤平 。什麽是孤平呢 ? 在五言律诗中 ,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 ,第一个字必须用平生 ,如 果用了仄声 ,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平平仄仄平 ,变成仄平仄仄平 , 除了最后押韵的字之外 ,只有一个平声字 ,岂不是孤平。
       在七言律诗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个字 ,必用平声 。如果用仄声 ,就是犯了孤平 。理由同上。 犯了孤平 ,还可补救 ,以后再谈 。   诗词格律浅谈之四 律诗浅谈 谈过绝句 ,律诗就好谈了 。其实律诗就是两首绝句合起来 。
      或者说 ,将律诗一分为二 ,就是绝句。 和绝句一样 ,律诗也分为五言和七言 ,而律诗每首八句 ,每两句为 一联 ,共有四联 ,即首联(第一联) ,颔联(第二联) ,颈联(第三联)和尾联(第四联)。 律诗一定要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子。
      首联也可以是对子,也可不是对子 。尾联一般 不对 ,但也有人写成对子 ,那就是作者的自由了。 我们首先首无言律诗 。其格律的四种类型是 : 仄起 ,首句不压韵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 ,首句压韵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 ,首句不押韵的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起 ,首句押韵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从上面的四种类型 ,句子之间的关系 ,和绝句一样 ,是相对和相粘 的关系 。第1,2句 ,第3,4句 ,第5,6句 ,第7,8句之间必须相对 ,而第2,3句 ,第4,5句 ,第6,7句是相粘的。 中间两联要对杖 ,即是两付对联。   七言律诗 ,和五言相似 ,其四种平仄格律类型是五言律诗的括展,只要在五言律诗的句子前加两个字就行了。
      平声字前加仄,仄声字前加平。:   平起,首句不押韵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 ,首句押韵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 ,首句不押韵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 ,首句押韵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的四种类型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也是相对和相粘的关系,和上面所说一样。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自由。 以上律诗的格律和绝句一样 ,有一定的灵活性。即“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 。也同样要避免在句尾出现三平,三仄。还必须要避免犯孤平。   谈绝句的欣赏和写作   绝句是古体诗中, 很流行的一个类型,短短四句,二十或二十八个字就表达出好的意境,真是好。
      但要写好,除了要懂格律之外,最重要的是意境,但还要有表达的技巧。 一首绝句,怎么欣赏,怎么写好呢?这里谈谈我的体会。 写一首绝句,首先看诗要说明什么,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一般是先铺垫,然后一转,最后破题,达到顶点。 我举例子,便于说明。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实际是为写出下面两句的铺垫,没有前两句,后两句无从说起。没有后两句,这诗就一点意思没有了。有前面的叙述,第三句是转折点,以便引出全诗的落脚点,也是全是的结句。
      而且是点睛之处。 这诗好,就好在有深一层的这里在里面,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 这诗好,也好在有极好的意境。诗里写的景色令人神往,更上一层楼,点出了作者的向往。 这是好,也好在朗朗上口,有音乐感。这就是平仄交替形成的波浪起伏感和节奏感。
       在古体是里将就平仄的道理,就是使句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在格律诗里所成为律句者,就是合乎节奏的句子,这节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也就是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高低。这样的波浪。所谓拗句就是失去了节奏而拗口。   再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1,2句写了作者夜泊的景色。第三句突然一转,十分奇妙。不说听到的歌唱,先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也暗暗提出了一个问号,为什么?而最后说到是因为所听到的后庭花而有所感。转的奇,落的好。不但有深层次的思想,也有优美的意境。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作者的超出常人的写诗技巧。这诗最妙的是后两句的一转一合。   我以为写诗,先要有个目的,就是想写什么,说明什么。如果空写一些景色,平铺直叙就不是诗了。再者是要有优美意境,否则也写不出好诗。其次是如何写,怎么表达,这是技巧,包括律句的运用,韵的选择。
      当然也要看如何铺垫,然后如何转,怎么合。使诗有精彩之笔,是要看诗人的才气了   律诗欣赏和写作 律诗和绝句不同,字数多一倍,可表达的东西多些。在格调上也大不相同。因为中间两联要求对杖,难度大些。难不仅在于对的工整,而难在又工整又自然。 写好律诗。
      当然也是要有意境,讲求起乘转合。而且诗要有整体的意思,有铺垫,有转折,有最后的结句。结句十分重要,结得不好,影响整个诗优劣。 律诗当然要合乎格律要求,要求押平韵。 律诗比绝句字句多,较为从容,所以要防拖踏。   试举例说明之。 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敌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诗,写的自然,生动,一气呵成,催人泪下。从格律角度看,十分工整,对仗也极好。   此诗从国家的战乱起笔,描写了城池的荒凉,人的惊恐,然后转入离别的相思,最后落到作者受到的创伤,以致头发脱落而不能簪发了。
         这诗除了意境深沉外,在于诗人的高超的文学技法。我以为这诗最好之处是既工整又自然。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没有用一个典故。有的人一首诗用了很多典故,并不一定就是好诗。用典并非不可,要恰当,自然。 这诗的两副对子,对的极工整:花溅泪对鸟惊心。
      连三月对敌万今。好极。我以为更令人赞叹的是自然。这是很难得的。 这诗没有生僻字,上口又易懂。所以写好诗,不是炫耀文字,而是要意境深远,文字顺畅 这诗从容写来,但十分紧凑。叙述一步步前进,逐步深入,而达到诗的顶峰 。 我以为这是我们学写律是的正确途径。
         关于孤平和拗救 (摘引自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书)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杜甫是诗在格律上十分好,你可以多看看. 现代诗要有意境.楼上的说了,         。
      

    麻***

    2005-07-08 11:54:43

其他答案

    2005-07-08 17:47:49
  • 一 三 五不论  二 四 六规则

    苏***

    2005-07-08 17:47:49

  • 2005-07-08 10:32:31
  • 词的平仄和韵脚主要由词牌决定,各不相同。
    诗的平仄押韵一般来说律诗较严格,绝句次之,乐府古诗更次之。
    对联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其中上联末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现代史对平仄押韵没有硬性规定,主要是要有意境。

    锦***

    2005-07-08 10:32: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