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形容“后现代”的词

首页

形容“后现代”的词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11-04 10:05:18
      该词目前在美洲大陆的社会学家和批评家中间颇为流行,人们用它来指示我们眼下的文化处境:历经19世纪末以来的多重变革,从科学,文学到艺术的游戏规则均已改换。
                     后 现 代 主 义 
                --巨大的文化代码 
      后现代主义像野火一样在全球四处蔓延。
      据说,中国最早引进该词的是8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但在中国真正煽风点火人当是后现代主义“教父”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又译作詹姆逊或詹明信)教授,他在北大开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从此之后,后现代主义红遍了整个中国。一时间,人们争后恐先,操“后学”成为一种时髦。
      后现代主义移植入中国,学界众说莫一。有人提出中国还没有资格配用这个摩登术语,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会杂交出一个第三者,还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匆匆而过,已走向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总之,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歧义百生也好,百生歧义也罢,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后现代主义的的确确就活在你我身边,痛并快乐着。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便在西方,它也无规范可循。杰姆逊也承认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文化描述话语,一个逐渐生成的巨大代码。    从《农民的鞋》到《钻石灰尘鞋》 在尼采式的意志力驱动下,梵高《农民的鞋》把农村种种荒凉贫瘠用乌托邦般的颜料填得充实饱满,画得美仑美奂。
      这种补偿心态,奢望艺术能救赎那旧有的四散分离的感官世界。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画的《钻石灰尘鞋》已不再向观众诉说些什么了,只有一堆随意拼凑的死物,好比一串被人遗忘的萝卜,漫不经心地挂在画布上。沃霍尔笔下的世界已被五花八门、似真还虚的广告形象所遮蔽,情感消逝,历史感断裂,眼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物片。
      沃霍尔与梵高乌托邦地把生活艺术化刚好相反,把生活的灿烂外表撕破,揭露出背后死灰一般的底层。现代主义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后现代主义则全力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消失。
      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缺乏内涵的感觉,正是后现代主义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所以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颠覆。    主体的死亡 经典现代主义是以个人和风格的创造为基础的,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从前自由竞争的古典资本主义时期,曾经有过个性、个人主体这类东西。
      但是在今天资本全球化的后工业时代,在日益组织化、制度化和人口爆炸中,个性和个人已经终结。在中国,这种个人主体也只是一种神话,压根儿,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在先锋小说家那里,他们取消了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消解了前新时期文学所寻找的宏大叙事的深度模式,在他们的叙事操作中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
      主体死亡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自我的零散化和失名……    拼贴遮蔽戏仿 现代主义文学为戏仿提供了广阔天地。一些伟大作家往往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发明者和生产者。每一个作家都不会被误认,一旦了解他们其中一个,便不会与其他作家相混。
      随着经典现代主义的衰落以及传统个人特征“死无葬身之地”,艺术家在无可依赖之余,只好旧梦重温,戴着面具仿效僵死的东西。拼贴是空洞的仿效,没有幽默感,没有笑声。人们受程式化的语言八面包围,假借他人的声音发言,比如“味道好极了”“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农夫山泉有点甜”“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都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等等俯拾即是,举不枚举。
      你正要张口,早就有这些广告语、流行语替你表达。正如福柯所言,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人。当人们在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特征的同时,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也显示出了十足的大拼盘色彩,特别是在中国这一色彩更浓。中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十分庞杂,除了西方理论,还有“理论旅行”过程中衍生的或误读的理论以及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自创的理论,这些理论在相近的语境下相互组接、杂驳。
          欲望的碎片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指出:“新的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晚期资本主义中新出现的社会秩序的内在真相,但我将只限于描述其中两个显著特征,我把它们称为拼贴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是一种有关孤离的、隔断的、非连续的感受。在他们那里时间的连续性被打破了,他或她与过去少有关联,在他们面前也没有所谓的未来,只能纵情于当下的世界,因而对当下的感受特别强,特别明晰:世界以惊人的强烈程度,带着一种神秘和压抑的情感点燃着幻想的魔力,引诱着欲望的刺激。
      这在卫慧们那里表现得特别癫狂,“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任何时候都相信内心冲动,服从灵魂深处的燃烧,对即兴的疯狂不作抵抗,对各种欲望顶礼膜拜,尽情地交流各种生命狂喜包括性高潮的奥秘。”(卫慧语)这群“上海宝贝”“像卫慧那样疯狂”,受握“欲望手枪”射碎“床上的月亮”,洒一地感官的碎片,倾听“蝴蝶的尖叫”。
          虚幻的怀旧 幻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一大表征。豪华的度假村,温情脉脉的时装,五光十色的歌厅,富丽堂皇的晚会,以及各种波谱艺术,它们既迎面扑来,让你躲闪不及,同时有秀色可餐,欲罢不能。生活中它既无处不在,又似乎与你全然无关。幻觉文化的允诺是虚假的,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对于更多的大众来说,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不能指望的梦想,但它诱发人们的占有欲望和追随倾向,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怀旧模式便捕捉到了消费社会中美感的构成和大众的口味,成为一种附和人们快乐生存的幻觉。什么老照片、老房子、老家具,人们锐意在翻黄的色调中,在剥蚀的雕花里寻回失去的过往。
      《花样年华》中典雅的旗袍、反复响起的爵士乐,导演旨在以电影的美感形式来重现香港60年代的社会风尚。利用这些舒软的浪漫和假意的怀旧,把人们眼前的现实重重包围,把一个早已远离我们的历史时光重新包装起来,既让人信服但又觉它是一个翻新的版本。这种美感风格的历史也就轻易地取代了“真正”的历史。
          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当代中国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化阐释代码终将变为我们自己的话语,一种更加贴切地描述和指称本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言说方式,因为对于任何一种异己话语体系,只要我们去探索和开发,就等于在不断地对它重写和改写。
      先是教条主义,后是修正主义,这是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应有的态度。 (转摘) 。

    鱼***

    2004-11-04 10:05:18

其他答案

    2004-11-03 19:06:42
  •      对于将来趋势的一种描述,但在现代中又存在,不好归于现代,姑且称之为
         "后现代"

    我***

    2004-11-03 19:06:42

  • 2004-11-03 15:40:22
  • 后现代是指的现代派之后,出现的反现代流派。他出现于现代派之后。在不同领域之中,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如果要深究的话,建议楼主给出一个具体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或者建筑类。什么的。

    1***

    2004-11-03 15:40:22

  • 2004-11-02 20:33:50
  • 是明天的将来.

    打***

    2004-11-02 20:33:50

  • 2004-11-02 13:11:17
  • 基本就是当代
    但是还不代表当代的主流

    1***

    2004-11-02 13:11: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