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诗歌欣赏

首页

诗歌欣赏

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词的上片叙述了(               ),下片抒发了(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怎样的夜景?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11 20:11:11
      水调歌头》赏析 
    本篇属于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这首词时苏轼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 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为怀念兄弟(子由)所作。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具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情怀。词中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淋漓挥洒,无往不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实自古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水调歌头》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
      格调上,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返虚转实。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

    浣***

    2006-07-11 20:11:11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