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首页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1-10 10:16:09
      破译中庸之道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
      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南子是春秋时著名的美女,当了卫国国君的夫人。她听说博学多才的孔子最近来到卫国,很想见孔子,就向孔子发出了邀请。孔子也早闻南子的美貌,心向往之,但又怕学生说闲话。
      他真是左右为难。 假装不动心?不,那不成了伪君子了? 干脆与南子来真格的婚外恋?不,那不是成了登徒子了? 伪君子,登徒子,左右为难。孔子忽然想到了鲁恒公宗庙里的瓦罐,采取了中庸之道。 他欣然应邀,与南子谈论音乐,弹琴唱歌。在优美的旋律中他们一个暗送秋波,一个眉目传情,互相欣赏,心照不宣,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但又没越界限,用眼光抚摸美丽,用语言辐射温柔。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中,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愚忠,也不奸诈;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
       中,就是升了官不专横跋扈,丢了官不低三下四;发了财不要为富为仁,受了穷不要人穷志短。 中,就是既不让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 中,就是不卑不亢,不左不右…… 。

    1***

    2005-01-10 10:16:09

其他答案

    2005-01-13 20:45:43
  • 没意思,我是小人,我反对中庸!

    柏***

    2005-01-13 20:45:43

  • 2005-01-12 20:14:00
  • 墙头草,随风倒。这就是中庸。明哲保身。

    1***

    2005-01-12 20:14:00

  • 2005-01-12 09:06:41
  • 中庸、中庸,居中平庸。既不为之过,也无不及者为中。
    庸者平庸也,寻常而不突出、平凡意也。
    中庸之道,在接人待物方面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乃为之中庸之道。这是儒家的主张、传统的美德、作人的风范。
    怎样看待中庸之道?国人奉之为传统美德,强者批之为“斗争性”不强;批之为“稀泥抹光墙”者也大有其人。 

    1***

    2005-01-12 09:06:41

  • 2005-01-11 13:27:18
  • 老外称之为:the golden rules,厉害吧!
    通俗的说:就是枪打出头鸟!不要锋芒毕露,夹紧尾巴做人!

    小***

    2005-01-11 13:27:18

  • 2005-01-10 16:02:20
  •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传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筑,但近年的研究表面它的作者是生活在秦汉时期的学者所写的。中庸本来不是独立的一部书,而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朱熹编写了《中庸集注》,并将它列入四书。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s***

    2005-01-10 16:02:20

  • 2005-01-10 11:08:33
  •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她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正确地汲取养份,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什么是中庸之道?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以上,是摘录部分《中庸》内容,基本概括了《中庸》的实质,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以为这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强不息、包容万物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求的中庸之道,虽然是至理名言,但是,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上来看,古人的中庸之道,仍然是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的,虽然表面追求中庸,强调中庸的作用,但只是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保持基本的“零界线”,而没有动态地、运动地思考中庸的积极意义,导致认识上的片面和单一。
        那么,什么是中庸之道的实质?个人以为,中庸之道的实质在于高度地认同矛盾论,即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矛盾统一、同一于一切事物之中,而且,矛盾的双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相互转化,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同时期矛盾、不同地点的矛盾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时代潮流时,要用矛盾的基本观点,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把握不同时期矛盾的特点,在认识“矛盾转化的度”上下深功夫,正确地认识不同时间段的“度”,从而,科学地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同时,还要预知“度的变化方向”,预知时代潮流,然后,引领时代潮流;在不断运动的世界中形成科学的思想,从而,科学地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人类社会质的飞跃。
         我们先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世界上的哲学基本流派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当时分别以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要认识是物质和精神谁为第一,谁主导谁;但是,在具体的方法论上,费尔巴哈却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言论方法论,而黑格尔却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形成了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研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中,尊重、认同、强化了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同时,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同样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马克思汲取了他的方法论,发展了辩证法思维方式,再升华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因此,马克思在尊重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用科学的辩证法思维升华了人类哲学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阿***

    2005-01-10 11:08: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