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在"滥竽充数"典故中,"充数"者是?

首页

在"滥竽充数"典故中,"充数"者是?

在"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中,毛遂之所以"自荐"是去:在"东山再起"这个典故中,"东山"是指主人公谢安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28 17:09:39
    在"滥竽充数"典故中,"充数"者是: : 南郭先生 
    在"毛遂自荐"这个典故中,毛遂之所以"自荐"是去: : 谈判 
    在"东山再起"这个典故中,"东山"是指主人公谢安的:  隐居之地 
    

    张***

    2019-03-28 17:09:39

其他答案

    2019-03-28 17:44:42
  •   在"滥竽充数"典故中,"充数"者是南郭先生。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
      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19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总觉得不满意。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
      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
      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便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
      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
       谢安年轻时就思想敏锐深刻,举止沉着镇定,风度优雅流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的不少名士如王导、桓彝都很器重他,少年时就有重名。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藉囗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
      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时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的妻子刘氏是名士刘?吹拿妹茫劭葱皇霞易逯械男簧小⑿晦取⑿煌虻热艘桓龈龆嘉桓呷ㄖ兀挥行话惨瞬怀觯孕话菜担骸胺蚓训啦挥Φ毕袼且谎穑俊毙话惭诒谴鸬溃骸爸慌履衙獍伞!惫唬饺辏?59)发生的谢万被废黜事件,终于迫使谢安步入仕途。
      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他也很有才气,器度却不如谢安,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
      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
      ”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
      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使谢氏家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他离开东山从政,从此成为著名政治家,成语“东山再起”即典出于此。消息传出以后,竟然引起了朝野轰动。
      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许多朝士都赶来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夷然毫不介意。 。

    吕***

    2019-03-28 17:44:42

  • 2019-03-28 17:41:12
  • 南郭先生

    于***

    2019-03-28 17:41:1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