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诗歌

首页

求诗歌

求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全文
一定是全文

《悼亡姬》 《随园诗话》都不是全文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1-28 19:35:19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意思是美人和著名的将领都是命运多舛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机会很小。 
    “红颜自古如名将 不许人间见白头”一句,出处众说纷纭,皆因非名家所作。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记载比较可靠。
    袁枚 随园诗话中的艳雪 
        卷四“冬友侍读出都,过天津查氏,晤佟进士溶;言其母赵夫人苦节能诗,《祭灶》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尘。
      年年破屋多灰土,须恕夫亡子幼人。’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诗,和者甚众。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此与宋笠田明府‘白发从无到美人’之句相似。” 又有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记“白发”云:“袁简斋大令诗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 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引佟蔗村《姬人诗》。 这样看来,应该是“佟氏姬人名艳雪者”所作,被袁枚载入《随园诗话》。 据说,这位才女名赵艳雪,今天津水西庄“艳雪楼”即其居也。诗题为《和查为仁悼亡诗》。(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才女是层出不穷啊,虽然身世坎坷但却才华横溢。
      赵艳雪算是小妾,地位比奴婢高不了多少。) 佟宏(?宏字加一个金字旁)是清初人,字蔗村,号空谷山人。他家世显贵,却无意仕途,卜居在天津城西卫河之滨。每日里对着门前东流逝水,饮酒作诗穿行花间,还自署其斋曰:沧浪考盘。佟有一爱妾名为赵艳雪,冰雪聪明亦擅作诗,虽然她的诗文传世不多,但是传诵后世的“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之句,就是出自艳雪之手。
      
      诗句构思新颖,广为流传,遂使艳雪楼名气大振,佟就为其筑了一座“艳雪楼”,旁人也称其为“佟家楼”。” 因为佟宏为人仗义,好交游,艳雪楼即成为当时名流雅士聚会之所。清初的著名文人孔尚任、屈大钧等都曾是佟家坐上客。 找不到艳雪所写的>,可能原诗已经佚失。

    鱼***

    2007-11-28 19:35:19

其他答案

    2007-12-02 03:41:55
  •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清·赵艳雪《和悼亡姬》
      诗人没没无名,却因这一联传世。便如红楼横斩,这次也很遗憾,这首七绝仅仅剩下这一联半扇,也湮灭无觅了。
      可考的只有两个出处:
      《莲坡诗话》第六十四条:辛丑仲春, 余遭炊臼之痛,同人和悼亡诗甚多,中有佟蔗村姬人艳雪七绝一首,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有白头。
         《随园诗知》卷四第五十一条:冬友侍读出都,过天津查氏,晤佟进士溶;言其母赵夫人苦节能诗,《祭灶》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尘。年年破屋多灰土,须恕夫亡子幼人。”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诗,和者甚众。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此与宋笠田明府“白发从无到美人”之句相似。   随园主人告诉我们,诗人芳名赵艳雪。她的作品还有一首《祭灶》,当然是写在此诗后来很久之后了。   而读过此联句的我,每每想起的,便都是“毕竟人间留不住”、“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之类的叹息。
         于是,我便在这里聊起了美人名将的话题。   中土将星如繁星。   首先,我把中土名将定义为两个条件:横扫强大的异民族侵略并守护华夏自尊和捍卫本土独立的人或现实上成功统一了华夏本土的人;能善始终者。   我把项籍、吕布、杨大眼之类的匹夫之勇的悍将先排除在外,再把姜尚、孙武、张良、诸葛亮之类的运筹帷幄之智将踢出帐外,把关羽、岳飞等奉祀武庙的冤死武神也提取出来,没办法,他们俩虽然与姜尚同为武庙正神,可是身处逆境、壮志难酬、无以善终嘛。
         尤其是后一个条件苛刻。   这样,我们继续:   白起号称杀神,是有正史功业记载的第一个战神。没办法,这个煞星出征,动不动都是几万、几十万的“斩获首级”,最多一次活埋了四十万赵军。当时的中土哪有多少人口啊?简直是上天降下来进行计划生育的天杀星。
      他虽然没有纵横天下,但确实使得秦的统一,从他身后便没有了悬念。不过,他,还算不上合格的名将。这世上哪有自杀的名将?   下一个是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他打下了四百年汉家江山。刘邦手下几十万大军,动不动就被敌人杀了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艳帜倒悬,父母妻子可以全给俘虏。
      而韩信只有几万人马,却纵横北中国,百战未曾一败,最后来个四面楚歌,真是一切尽在掌握中。不过,“汉主从斯乐未央”,自己的生死他倒是能测度到,可是却不知避趋,就算是名将,也就是个被煮熟的名将。   除了闹了个闻鸡起舞的祖逖外,魏晋无名将。   然后是南北朝的陈庆之。
      非提他不可的原因是,我是陈庆之的粉丝。两千击败元延明两万;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十五万;七千人再破元天穆三十万;十倍于他的敌人,任凭他在眼前耀武扬威,乖乖闭营紧守;从?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内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骑兵”几乎还没有损伤。
      如何让我不钦服?可惜,他未曾败于人,却败给了天。在大自然的煌煌天威下,意外灭顶洪灾中,七千人算啥?   大唐的李靖与苏定方都是开疆拓土的名将。但,那个汹涌澎湃、朝气勃勃的盛世里,群星璀璨,个人英雄的份额,实在是太小了。就连李世民自己,恐怕在尚武皇帝里也能排到第三吧。
      况且,大唐从未彻底消除过突厥的威胁。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或许曹彬算是一个有作为,尚功业的名将吧。杨家将名过其实,不说也罢。   金有陈和尚、元有铁木真,嘿嘿,可是本文里,他们算异族。   然后,徐达、常遇春带着汉家儿郎,渡过失落三百年的黄河,收复沦陷五百年的长城。
      比之常遇春的壮烈,徐达便是另外一个韩信了。   严格意义上说,清是又一个异族朝代。   呵呵,这么多铺垫之后,主角该出场了。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汉族的头号军神,就是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
      真正扬眉吐气、一展宏图的千古名将。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豪言与“封狼居胥”的功业,一起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汉家儿郎。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冷峻、傲岸、强悍,在当时应该是许许多多少年男女的偶像吧。   汉武帝是仅次于明成祖的、汉族第二位的统帅皇帝。
         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外甥,便想教他兵法。精于骑射的霍去病却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他说,不如让我上战场吧。武帝的那一刻的允可,便是一段鹰击长空般的传奇的开始,从此,整个北中国,都笼罩在十八岁霍去病的长空利爪之下。   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霍去病带着八百骑兵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匈奴的腹地,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二千余级。
         元狩二年,十九岁的霍去病仅仅带着一万人马,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奠定汉军军威。   这年的夏天,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也有了这首著名的歌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到了这年秋天,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的单于由于西方的浑邪王屡次被霍去病军打败,损失几万人而大怒,想召来浑邪王,把他杀死。
      于是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汉武帝就派霍去病前往受降。霍去病领兵一万,渡过黄河与浑邪众相望。这时浑邪王部队中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又听说是霍去病领兵,军威凛凛的霍军大概是让这批新遭重创的匈奴人又一次想起了霍去病军刀的滋味,再加上本来对投降汉朝没什么想法,于是很多人就开始逃跑。
         这时霍去病的气势表现了出来。一般的情况下,当时匈奴人一片混乱、情况不明,霍去病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内乱,不必自己冒险到一堆炸了窝的匈奴人中去犯险。因为被匈奴乱兵杀死或俘虏的机率很大,而霍去病竟然大胆地冲入匈奴军中,不伤己方一人却杀死哗变的八千匈奴人,再降伏了余下四万人。
         河西受降的顺利结束,是今天的我们只能用敬仰的心努力想象的。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刚满二十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汉人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霍去病一生征战,处处行险如夷,此次当为险中之最险的一次。心战尤胜械战,霍去病掌控大局的能力和超群的胆色,千载之下,让后人不由而起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唯有心仪不已。   立此大功后,武帝特遣美酒慰问他。
      霍去病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酒少人多,便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军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   元狩四年,就是赫赫有名的“漠北战役”。霍去病率军五万出代郡和右北平,穿越大漠,北进转战二千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独孤求败”一路追杀,斩敌七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左贤王战败逃走。
         汉军乘胜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霍去病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便是两千年来汉人时时念叨的“封狼居胥”了,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的人生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然后,霍去病继续率军追击,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光去想想人吃马嚼的事儿,能走到苏武牧羊的地方儿,都是奇迹了。   此战之后,汉家兵威之盛,一时无敌。于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自此至宋代数百年间,华夏北疆几乎无大战。从三代算起,到满清灭亡,四千年来,汉匈(广义上指盘踞蒙古高原为基地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争,以此时为界限,此前两千年,汉族攻少守多,穷于应付,此后两千年,攻守易势,长城内的汉民族逐渐有了对漠北的发言权,直到老毛子的熊掌伸了过来。
         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匈奴人对其敬畏之极,号称“苍狼”。成吉思汗骄傲地自称是“苍狼白鹿”的后代。我们可以体会这里的意味。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胡无人》)   千载之后,犹能想象出遥想少年大将军的的绝世风采。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廿四岁的大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
         后世的历史证明,他用短短的六年,以没有败绩的姿态,打完了后世几百年的华夏北疆之战。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   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
      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差不多了吧。
      占尽人间的所有好处,如果活得太久,岂不是其他的民族太长的噩梦?   他走了,可惜走得太早了。不管匈奴灭不灭,与他无干了,但他终究还是未成家吧,豪言成了谮言。幸欤不幸?不过还好死得早,否则以后功高震主,注定也难自处。所以啊,真是死得恰到好处,恰是时候啊。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秋扇见捐,就是如此了。
         本来想?乱幌拢俳步裁廊恕?墒悄越钜佑⑿燮乓幌伦幼蕉槌ぃ暇褂械悴涣楣饬恕O肜匆院笮那楹玫氖焙颍僬一嵝窗伞2还夹鞯故怯辛恕3勺媸扔萸渍鳎涝谡鞒潭几悴欢ǖ哪保迦辞嵋赘愣恕C簧睹鼐鳎龆选4哟寺梢惶澹牍绦荨? 。

    b***

    2007-12-02 03:41: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