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朱自清的文章简析

首页

朱自清的文章简析

求朱自清写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荷塘月色》《说梦》《匆匆》的简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11 01:43:30
  •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
      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
      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简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①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具有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景中含情,月下荷塘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渴求宁静的心思。
      (起始段写作要点:一扣题,二总起)(见多媒体课件第27屏)
    ②作者踏着幽僻的小煤屑路,独自受用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的“不宁静”。漫步荷塘,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这里淡雅、安逸的境界,正是作者追求的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不能真正超然,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喜悦之后又生淡淡的哀愁。(主体段写作要点:缘题赏析,分层次赏析。)(见多媒体课件第28屏)
    ③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流贯在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颇不宁静”的脉脉情思。(收束段写作要点:概括赏析要点,点题)(见多媒体课件第29屏)
    例文三: 鲜明的比喻
    ——《荷塘月色》第四段修辞手法简析
    ①《荷塘月色》的第四段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描摹景色形象生动,表达感情细腻入微。
      (起始段)
    ②首先,多角度描写荷塘的静景。(段首总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描写出水荷叶舒展形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一连串比喻(博喻),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描写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飘荡不定的感觉。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转化为听觉形象(通感),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联想,可谓贴切生动,又富有创意。
      
    ③接着,描写荷塘的动景。(段首总提)微风吹过,叶子与花颤动着,“像闪电般”迅捷,“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一动态描写与上文的静景相应和,表现了荷塘的生机与活力。
    ④鲜明的比喻,既形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传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匆匆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全文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惋惜。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饱受欺凌的中国,作者渴望恢复和平美好的时代,却知道一切还需要去创造。
      
    作者自述没有做过清晰的梦,可从文中看来,他毕竟还是做了梦的,只是鉴于当时形势不明,政局动荡,是真的没有清楚的梦,还是有而不能、不愿或是不敢清楚地说,就不得而知了。
    可他在结尾时又说到:“我得学些本事,今夜做他几个好好的梦,我是彻头彻尾赞美梦的,因为我是素人,而且将来永远是素人。
      ”
    做梦还要去学本事才能做,也就说明作者要想办法去施展他的抱负,去实现他的梦想了。
    再:其所说“素人”,据我想来,可能是针对“至人”和“愚人”而言的,因为他说“至人无梦”、“愚人无梦”,那么“素人”是有梦也应该有梦的,所以他说:“我是素人,而且将来永远是素人。
      ”我想,我也应该是“素人”,因为我有梦。

    用***

    2018-11-11 01:43: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