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波兰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的主要人物和经历有真实依据吗?

首页 哪的皮科好

波兰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的主要人物和经历有真实依据吗?

  指兹皮希科、玛茨科、尤仑德等人的情况。至于达奴莎和雅金卡,则虚构的可能性很大。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2-12 13:50:32
      《十字军骑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较诸三部曲有许多新颖之处。在这部作品里王公贵胄和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将帅都是陪衬人物,其主要人物之一尤兰德不过是位边境小城堡的主人,而马奇科叔侄又都是门第不高的小贵族,是“除了荣誉什么也没有”的普通骑士。他们来自民间,世世代代深受骑士团侵略之苦。
      马奇科曾中了骑士团的暗箭差点丧命,兹贝什科因为骑士团而差点丢掉脑袋,后来他新婚的妻子又被骑士团折磨致死,因此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就特别强烈。他们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既出于民族大义,也有个人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曾向骑士团的要员挑战决斗,却找不到机会,是在卫国战争凯歌高奏之时他们才找到仇人利希滕施泰因,得以报仇雪耻。
       显克维奇塑造人物笔墨灵隽,得其神似,众多人物的风韵情致,皆于作品中呼之欲出。马奇科见多识广,精明强干,既是位刚强勇敢的赳赳武夫,又是位很有爱心的忠厚长者,由于他的家族几乎被骑士团的战祸灭绝,所以特别关心家族的绵延,对一线单传的侄儿兹贝什科爱护备至。
      马奇科有点贪财,心里的小算盘不少,可这一切都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钟爱的侄子,为了他的家族兴旺,光耀门庭。兹贝什科是作家用浓墨重彩描绘的一个人物,但作家没有把他塑造成三部曲中的那类一出场便同时具有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多方面军事才能的英雄,而是展示了一个年轻骑士的成长过程,因而这个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也更为有血有肉。
      他初出场时十八岁,英姿迈往,也带有几分稚气。他心地十分单纯,丹露霞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个纯真无邪的漂亮姑娘,一见倾心是很自然的事,姑娘的身世触动了他的正义感,加深了他对骑士团的仇恨。由于他年轻幼稚,血气方刚,急于为丹露霞的母亲复仇,莽撞地向作为骑士团觐见波兰国王的使者的利希滕施泰因发动了攻击,犯下了死罪,是丹露霞从断头台上救下了他。
      他对丹露霞的爱和忠诚是基于对理想的完美的追求和钦慕,基于对救命之恩的感激和对骑士习俗的尊重。等他回到故乡,与童年的好友雅金卡重逢,这姑娘的热情大胆、美丽和善良引起了他心灵的颤动,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青年男女之间两性相互吸引的爱恋。但是他看重爱情的专一,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雅金卡去寻找丹露霞,并且与她结了婚。
      他为了实现对丹露霞的誓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为了寻找被骑士团劫持的妻子,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也变得日益成熟。在许多王府骑士都不敢与气焰嚣张的罗特格尔决斗的时候,是他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武功,把训练有素的十字军骑士劈死于斧下。在马耳博克的比武中,他一连摔下十二个十字军骑士,本来可以轻易战胜大团长的兄弟,却反而扶了他一把,没让他从马上摔下当众出丑。
      兹贝什科以自己的骑士气度赢得了大团长的好感,使他得以在骑士团管辖的城堡通行无阻地寻找妻子,说明他经过生活和苦难的磨练,已经成了一个既有胆略又颇有斗争经验的骑士。兹贝什科是作家笔下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不仅被赋予美如冠玉的外貌,也被赋予了高尚的心灵。
      但作家并没有使这个人物脱离生活的根基——他是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而不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神。 对尤兰德和齐格弗雷德·德·劳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显克维奇的基督教伦理道德观。尤兰德是位勇武过人的骑士,为报杀妻之仇,他砍杀十字军骑士形同割草,以致骑士团不仅对他恨之入骨,而且闻风丧胆。
      他为了拯救爱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单人独骑深入虎穴。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十字军骑士团无以复加的骇人听闻的残害,可是他最后却释放了兹贝什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抓到手的、摧残他本人和丹露霞的十恶不赦的元凶德·劳夫,这完全是出于基督教的恕道。作家按基督教的道德准则,让他在忏悔中度过余生,死后升入天堂;而不给干尽坏事的德·劳夫以忏悔赎罪的机会,让他上吊自杀,死后灵魂永坠地狱。
       《十字军骑士》不仅完美地实现了显克维奇写历史小说在于表现“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伟大的性格”和“伟大的牺牲”的创作意图,也展现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波兰中世纪社会习俗风情画,众多人物活跃在宫廷、王府、城堡、森林、城镇、乡村、庄园、驿馆和酒店,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揭示了丰富的社会习俗和民间的信仰、传说、民歌、民谣,有的场面绚丽多姿,有的场面既富有娱乐性又富有惊险性,也有些场面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小说的开头,作家就描写了一种新奇而又富有诗意的古老习俗,对兹贝什科行将受刑的断头台写得阴森恐怖,广场上和街道上聚集的人群都以为这年轻人必死无疑,但就是那跟法律一样有效的习俗惯例使他化险为夷。这种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民族的古老习俗相结合的描写,使作品平添了一重古朴的韵味,也使情节的发展瞬息万变,吸引着读者去关注主人公命运的变迁。
      

    友***

    2006-02-12 13:50: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