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孟子解释

首页

孟子解释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26 10:16:59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可谓尽心竭力了。河内遭遇灾荒,就让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而把河东的粮食调拔一部分到河内。河东遭遇灾荒,也同样处理。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王象我这样操心的。然而邻国的百姓并没减少,我的百姓也没见增加,这到底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比喻吧!两军对垒,擂鼓出击,短兵相接,刀刃相拚,就有军士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连续跑了一百步才停止,有的跑了五十步就歇脚。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那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怯懦,这说得通吗” 大王说:“说不通!他只不过没跑百步远罢了,但也同样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请不要奢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应时而动,不误春耕夏耘秋收之农时,凡有耕作,粮食是食用不完的。惜生慎捕,细密的鱼网不撒入大湖深池,那么将来的大鱼是食用不完的。取之有道,山林等到草木零落,然后再持斧斤入而砍伐的话,林木是用不完的。应时而动,惜生爱物,取之有道,谷物和鱼鳖食用不完,材木也使用不完。
      由此使人民得天地自然之利,而尽撙节爱养之事。这样,便能使百姓生活有保障、死亡得安葬而无所怨恨。生之养和老之葬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施行仁德王道的开端。 “拥有五亩地的人家,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年过五十身体开始衰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衣服;圈养鸡狗猪等牲口,不要错过繁殖孕子之时,过七十的老者可以食肉而饱;百亩之田,如果不错过农时,数口的家庭便不致于饿肚皮。
      郑重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他们宣传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须发斑白的老人就用不着在大路上背负、头顶东西奔波劳累了。白发之人得以衣帛食肉,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食肉,也不至于饥寒。如此以仁慈善德利益百姓,不成就王道是不可能的事。 “而今,富豪的狗和猪去吃穷人的粮食而不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饥民还不知开仓赈济。
      
      乃至人死了,却说:‘不能怪我啊!只怪年成不好。这跟亲手用刀子把人杀死了,却说:‘不能怪我啊,只能怪刀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大王不归罪于凶岁,而恭身检查自己的德性是否周全,实践和施行仁慈的王道,这样,在道德的感召下,天下之民必然归心依附。” 谢谢提问!!!。

    冰***

    2006-08-26 10:16:59

其他答案

    2006-08-25 08:38:00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①,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③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⑤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⑥食也;数罟不入?闯丌?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⑧,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⑨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⑩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⑾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⑿,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⑿,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⒂不饥不寒,然而不王⒃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⒅;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⒆,斯⒇天下之民至焉。” [释字义] ①河内、河东:这里所指的河内,是黄河北岸,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魏国的河东,是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
       ②加少:加,《说文》:“语相?也。”段注:“? ,各本作增,今正。”减少。后文“加多”是增多。 ③兵:指兵器。 ④走:《说文》:“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这里是指逃跑。 ⑤直:不过;只是。 ⑥胜(sheng升):尽;完。不可胜食,就是吃不完。
       ⑦数(shuo硕)罟(gu古)不入??wu污)池:数,细密。罟,鱼网。古代规定鱼网网眼细密度不得小于四寸(约相当于今天的92公里)。??《说文》:“浊水不流也。一曰,窳下也。”通“注”。指低凹之地、地塘等,这里用以修饰“池”,引申为大而深的意思。
      古人惜生爱生,取之有道,不滥捕鱼类。 ⑧斧斤以时入山林:斤,《说文》:“斫木斧也。”斧中的一种。进山林用斧斤砍伐木材要按一定的时间,古代对伐木时间有规定,如夏禹禁止春三月伐木(《周书·大聚解》):“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
      《秦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周礼·山虞》记载:“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礼记·王制》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古人这种珍爱自然、取之有时的做法值得今人效法。 ⑨憾:恨也。 ⑩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称为“王道”,与以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相反。
      《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⑾衣(yi忆):动词,穿。 ⑿鸡豚(tun屯)狗彘(zhi至)之畜——豚,小猪。彘,猪。全句泛指家禽、家畜。 ⒀庠序:古代对学校的称呼。《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明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对学校有不同称谓。
       ⒁颁白者:颁,《说文》:“大头也。一曰鬓也。”同“班”。须发半白的老人。 ⒂黎民:老百姓。黎,众。黎民即“众民”(见《诗经·大雅·云汉》),一说是因黑发而得名。 ⒃王(wang旺):以仁爱之善德成就王业。 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是指当权者用百姓种的粮食饲料禽兽。
      句中之“检”字,《说文》原意为“书署”。有检查、约制之意;又,亦通“敛”,收集、聚拢之意。 ⒅涂有饿莩(piao缥)而不知发:路人有饿死的人而不知打开仓廪救济。涂,《说文》:“水名。”通“途”。莩,饿死者。发,打开。 ⒆无罪岁:不要归罪于年岁(丰歉)。
      无,通“毋”。 ⒇斯:这,象这样。 [释经义]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可谓尽心竭力了。河内遭遇灾荒,就让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而把河东的粮食调拔一部分到河内。河东遭遇灾荒,也同样处理。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王象我这样操心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并没减少,我的百姓也没见增加,这到底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比喻吧!两军对垒,擂鼓出击,短兵相接,刀刃相拚,就有军士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连续跑了一百步才停止,有的跑了五十步就歇脚。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那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怯懦,这说得通吗” 大王说:“说不通!他只不过没跑百步远罢了,但也同样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请不要奢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应时而动,不误春耕夏耘秋收之农时,凡有耕作,粮食是食用不完的。惜生慎捕,细密的鱼网不撒入大湖深池,那么将来的大鱼是食用不完的。取之有道,山林等到草木零落,然后再持斧斤入而砍伐的话,林木是用不完的。应时而动,惜生爱物,取之有道,谷物和鱼鳖食用不完,材木也使用不完。
      由此使人民得天地自然之利,而尽撙节爱养之事。这样,便能使百姓生活有保障、死亡得安葬而无所怨恨。生之养和老之葬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施行仁德王道的开端。 “拥有五亩地的人家,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年过五十身体开始衰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衣服;圈养鸡狗猪等牲口,不要错过繁殖孕子之时,过七十的老者可以食肉而饱;百亩之田,如果不错过农时,数口的家庭便不致于饿肚皮。
      郑重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他们宣传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须发斑白的老人就用不着在大路上背负、头顶东西奔波劳累了。白发之人得以衣帛食肉,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食肉,也不至于饥寒。如此以仁慈善德利益百姓,不成就王道是不可能的事。 “而今,富豪的狗和猪去吃穷人的粮食而不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饥民还不知开仓赈济。
      
      乃至人死了,却说:‘不能怪我啊!只怪年成不好。这跟亲手用刀子把人杀死了,却说:‘不能怪我啊,只能怪刀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大王不归罪于凶岁,而恭身检查自己的德性是否周全,实践和施行仁慈的王道,这样,在道德的感召下,天下之民必然归心依附。” 。

    1***

    2006-08-25 08:38: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