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孙悟空工夫学成后,他的师父为何不再见他?

首页

孙悟空工夫学成后,他的师父为何不再见他?

孙悟空工夫学成后,他的师父为何不再见他?菩提到底是道还是佛?地位如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31 10:18:28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
      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
      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迷。
      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
      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
      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
      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
      ”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
      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後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
      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
      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
      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答案揭晓          根据以上二文、四诗的评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山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
      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
      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哈哈 原来孙悟空是如来的师侄啊 。

    傖***

    2006-08-31 10:18:28

其他答案

    2006-09-02 20:51:54
  • 菩提始祖为什么要答应教孙悟空法术呢
    

    林***

    2006-09-02 20:51:54

  • 2006-08-31 10:22:59
  •   非佛、非道、非儒,精通三教九流,长于旁门左道;收妖猴为徒,传授长生不老和七十二变之术,闹得天惊地动。这就是孙悟空的真正的师父——须菩提祖师。须菩提在《西游记》中,是个一闪而过的人物,也是最神秘的人物,还是一个与凡人最亲近的神仙。没有这个人物,就没有孙悟空的故事。
      读《西游记》,须先领略须菩提祖师的学识与作派。 须菩提居于如来所处的西牛贺洲地界。道场设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孙悟空投拜门下,得法名,学礼貌,听其讲经论道,如鱼得水。须菩提给弟子讲课,一改不二法门定式,而是“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喜得孙悟空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经过七年,须菩提对孙悟空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接着介绍了术字门的请仙扶鸾,趋吉避凶;流字门三教九流的看经念佛,朝真降圣;静之门的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动之门的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
      孙悟空认定要学长生不老术,祖师才于夜半三更私传密授。传后念一歌诀;最后两句为“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又过了三年,须菩提提醒孙悟空,今后一千五百年要防备雷、火、风三灾,为此教他学习七十二变。不久,又教孙悟空学会腾云驾雾,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
      三样功夫学完。孙悟空离去,祖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至此,须菩提祖师在《西游记》中消失。同时,孙悟空已经躲过轮回成了神通广大的佛或仙人了。
      而这些均得之须菩提祖师的“旁门”。此后孙悟空所作的,只不过是显示须菩提教他那些本领,或者靠这些本领闯天下。而自认为分享天下的东方神圣西方佛祖,对须菩提竟一无所知。对孙悟空的神通,玉帝和如来之流,只能浅薄地笑一笑:“这妖猴,不知从何处学的神通!”须菩提祖师,非僧非道,其旁门的法力,决不在如来、玉帝之下。
      孙悟空从须菩提十年,学得的本事,在如来、玉帝那儿,恐怕千万年时光也难得。须菩提功深德劭,当孙悟空学腾云犯难时,他教诲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使得孙悟空潜下心来。因此,须菩提应是神仙中的智者,智者中的贤者。 须菩提属隐名大仙。他的“不计其数的徒弟”离去后,个个遵其嘱都守口如瓶,为他倍增神秘色彩。
      而他与凡人为邻之事,则更让这个神秘人物耐人寻味。祖师的邻居是一个独生子,以砍柴为生,因老母需要侍奉,不能修行。祖师见其家事劳苦,日常烦恼,便教其《满庭芳》一首,让其遇烦恼时,把词儿歌唱,散心解困。词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来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人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首词也写出了这个凡夫俗子特别的生活情景。
      凡亦神,神亦凡。难怪孙悟空听得此言,满心欢喜:“神仙原来藏在这里!”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这个孝子樵夫,每日砍柴,还经常游走于集市,卖柴易米,卖薪沽酒,与凡人来往频繁,难免会把须菩提为邻之事讲出去。从这个角度看,须菩提也难保神秘,或者说也该是街谈巷议的人物。
      法力无边的如来,耳目众多的玉帝,对须菩提之人及作为毫无察觉,只能归于他们自视大统正门的傲慢无知了。 凡人遇到危难,常念叨:“神仙保佑!神仙保佑!”然而,神在何方?就是《西游记》中那些位高权重的神佛,有几个是保佑平民百姓的?所以,须菩提算得上与平民最亲近的神仙。
      孙悟空斩妖杀魔,为唐僧保镖开道,济民救生,为老百姓敬仰喜爱,应缘于须菩提的教化。 神秘的须菩提,名不在经传的须菩提,长于旁门左道的须菩提,在吴承恩的笔下,本身就是一个旁门而出的正果。

    雨***

    2006-08-31 10:22: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