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是孙悟空的真正原型?

首页

谁是孙悟空的真正原型?

历史上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24 14:52:52
      谁是孙悟空的真正原型? 
    蔡铁鹰 
    随着美猴王孙悟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热门候选,媒体上关于孙悟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近来有人重提旧话,说山西有早期的唐僧取经壁画,上面有毛头毛脑的猴行者,因此孙悟空应是生在山西;也有人说当年有个曾经与玄奘法师取经有点关系的甘肃人石磐陀是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应是甘肃人;还有人称福建发现了有个叫齐天大圣的神以及他兄弟姐姐一大家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根据福建当地民间俗神塑造的,因此孙悟空的祖籍在福建…… 
    谁真正有资格做孙悟空的原型? 
    蹉跎千年始长成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
      当时俗名陈光蕊、法号玄奘的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正精义,冒死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偷渡出关,在印度周游一百三十余国,刻苦求学十七年后载誉回国。 玄奘回国后,受到了极大的崇拜,关于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也相继出现了。
      最早的取经故事都和玄奘在西域的艰险途程有关,如火焰山、深沙神、金毛鼠、车迟国等等,大家都熟悉的火焰山故事最为典型,《西游记》中说,西方有八百里火焰山,遍地烟火,其实这就是对新疆自古烧到今的煤田自燃大火的描写。 大约距今1100年前(晚唐五代时期),在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东西文化的交汇处敦煌一带,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很多,特别是在寺院里,已经将这些故事作为宣传材料,编成了一本具有教材性质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第一次提到了一个“白衣秀士”装束,帮助唐僧取经的得力助手猴行者——这当然就是最早的美猴王了。
       再往后,大约在900-1000年前(宋、金时期),关于唐僧的取经故事随着佛教的传播渐渐进入中原,在山西一带被当地文化所吸收,成为当地早期戏剧的重要题材。在这个时候,猴行者第一次被称为孙悟空,他的师兄弟猪八戒、沙和尚也现身在故事中。 进入元代,也就是大约在700年前,有位叫杨景贤的编成了杂剧《西游记》(这是第一次被命名为《西游记》),这里的故事既继承了原来佛教的形式,又融进了道教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将中国本土的齐天大圣猴和取经故事原来的孙悟空猴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
       最后,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中完成了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石磐陀没资格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取经,可不像《西游记》描述的那样风光。玄奘启程时,正是大唐帝国建国之初,西域尚未完全平定,因此朝廷有令,一切人员西行均要经过批准,擅自西出视为通敌处理。
      玄奘先到凉州(今武威)等待时机。在凉州得到当地佛教领袖的帮助,在两个小和尚的带领下抄小路到了瓜州(今安西),所幸瓜州的官吏都信佛,撕毁了追捕玄奘的文书,私下将其放出关口,送往敦煌。 当玄奘正在敦煌的寺院门前徘徊为面前的大沙漠犯愁时,一个身体强壮、容貌恭敬的西域人跑来礼拜,自称名叫石磐陀,愿意受戒拜玄奘为师,并满口答应作向导,护送玄奘过关。
      玄奘转愁为喜,赶忙叫石磐陀备置马匹、衣物和其它旅途用品,为着不被关上的守军发现,他们于半夜踏着薄霜,悄悄地出发了。在休息时,石磐陀突然跳起来,提着刀慢慢向玄奘走过去。可是,到距玄奘十来步的地方又心神不安地徘徊起来。玄奘看见石磐陀的举动,晓得他有了异心,就喃喃地念起佛经、诵起观音菩萨的名号。
      石整陀见此情景,只得转身走回去躺下。天亮后赶路,石檠陀开口便说前途艰险,要玄奘返去,玄奘当然不肯听从。又走了几十里路,石磐陀停住,跳下马,转身对玄奘说:“师父,弟子实在不敢再往前走了。我家里有老有小,触犯了王法怎么向家中老小交代? 师父还是同我一起回去吧?”玄奘说:“我知道你的难处,不强留你。
      你自己回去吧!”但石磐陀说:“万一师父被守军捉住,供出我的名字,说我为你引过路,那我一家老小还是活不了啊。”玄奘被他缠得没法,只得立下一人承担责任的誓言,拿了些银两,又把他骑的那匹马送给他。石盘陀这才跨上马,向来路走去。 这是一个与玄奘相伴仅仅三天的所谓徒弟,除了有名无实的“受戒”之外,石盘陀哪一点也不能与孙悟空相比,左看右看看都是反派角色,怎么会是孙悟空的原型? 佛教的护法猴神 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其它?哪儿来的?这是所有喜欢孙悟空的人都会问的,也是研究者关心的。
       胡适当年在《西游记》研究刚开始的时候曾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的“外来说”,他介绍说印度有一部长篇史诗叫《罗摩衍那》,故事中有一个神猴叫哈罗曼,正直仗义,神通广大,也有一大帮随风呼啸“孩儿们”,他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但胡适的观点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从古到今没几个人知道印度的哈罗曼,直到八十年代中国才有了中文本的《罗摩衍那》。
       但是胡适确实给了我们启示:古代的孙悟空不可能与印度的神猴发生直截的联系,是不是可以通过西域的文化发生间接的联系?专家们发现西域一带古丝绸之路上确实有许多与猴有关的文化现象: 首先,现在西部、西南、西北一带的许多少数民族如苗、彝、藏、土家等共同的祖先都是古代生活在青海一带的古羌族,他们共同的祖先传说都是猴,都崇拜无所不能的祖先神猴; 其次,西域一带佛教曾经很盛行,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输入内地。
      我们现在了解的佛教,宣传广结善缘,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叫显宗;但在很长的时期内,西域佛教特别盛行密宗一支,密宗,顾名思义,就是充满神秘气氛如咒语、手印等的一宗。密宗有点像中国的道教,神特别多,而且动物都能成为神,因此密宗的护法神中有许多像猴子; 再其次,古代的西藏和印度也保持了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西藏信奉佛教,而且信奉密宗——严格说藏传佛教包括现在的达赖、班禅都属于密宗,而我们在西藏又发现了有印度《罗摩衍那》传播的痕迹,那些猴形护法神、哈罗曼的故事与藏族人本身崇拜的猴混合在一起,都可能传入敦煌一带。
       这些都有可能渐渐的被吸引到唐僧取经的故事里,最后成为创造孙悟空的灵感。 道教的齐天大圣猴 最近,福建在一座山顶的小庙里发现有一座齐天大圣的石雕像,还有一个通天大圣的牌位、一座齐天大圣姐姐的石像,因此有人认为孙悟空的老家就在福建。
       这位齐天大圣的家族与美猴王有关系吗?有。但与福建并无太大关系。 鲁迅说过,孙悟空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举的例子是淮水水神无支祁(巫枝祗)。无支祁故事出在唐代,大意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把作怪的水神锁住镇压在龟山之下,到唐代时人们无意中把无支祁从龟山下拖了出来,才看清这位大名鼎鼎的水神是一个双目发光的大猴。
      鲁迅认为这个猴子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唐朝以后,各地都有许多猴精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这些猴精不太可爱,恶劣刁顽,而且好色,喜抢人妻女,但神通广大挺让人怕,有点像社会上的地痞青皮。“三言”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讲的就是猴精齐天大圣抢夺人妻的事。
      有人怕就有人拜,传说中的猴精渐渐也就都成了道教的神圣。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拜神,而且随时可以造神,多了几个猴精没多大关系,但等级制度还是要遵守的,按照道教的制度,高等级的是神、是仙,普通的则称圣,猴精之类的山精水怪当然只能称为圣——大圣、小圣。
      到了元代,这些猴精就成了杂剧《西游记》中所说的“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么一个家族,渐渐的也就有了偷仙桃、闹天宫的事。 元末明初,杨景贤将唐僧取经故事改为杂剧时,把原来取经故事中的神猴孙悟空和民间猴精齐天大圣合并,创造了一个佛道合一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福建发现的齐天大圣石雕像,证明了民间确实早就有了猴精齐天大圣家族,也就是证明孙悟空确实受过道教文化的影响,但就此宣称孙悟空是福建人则显得草率。 最美还是花果山的猴 如果说孙悟空最早是西天传来的神猴,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营养来自中国传统的道教,那他最后的成熟却是因为得到了儒学的熏陶。
       有一点也是大家不太了解的:以前所有的取经故事都比较粗糙,是吴承恩最终在小说中造就了不朽的美猴王孙悟空。 吴承恩究竟做了什么? 首先,古老的取经故事主要是宗教宣传,无非是说佛的法力有多大,神的道行有多高,是吴承恩为《西游记》灌输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具体说就是明确了治国、修身、齐天下这些人生事业和其中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定位,尽管形式还是讲神怪故事,但在故事中已经完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比如,《西游记》中有个比丘国,国丈(鹿精)要用一千一百个小儿的心肝为国王治纵欲过度的病,这事看起来非常荒唐,但其实正是吴承恩生活的那个时代——明代嘉靖皇帝的真实写照。嘉靖皇帝在位45年,有一大半时间不上朝躲在后宫修道,所谓修道,一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二是炼壮阳药供其淫乐。
      壮阳药虽然没有用小儿心肝,但用了小男孩的晨尿,用了小女孩的月经,为了采集女孩的初潮月经,这位嘉靖皇帝曾从民间征集了近千名14岁以下的幼女进宫,专门供他使用。对于这么一位皇帝,吴承恩不能直接指责,但通过故事他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这就是一个儒生的责任感,对于《西游记》来说,这就是故事的精神灵魂;而孙悟空义无反顾的管了这件本来与他无关的“闲事”,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
       其次,吴承恩具有天才的滑稽幽默和奇妙无比的想象力,这和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吴承恩才华盖世却不能出将入相。但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中,他的才华得到了畅快的发挥,把孙悟空从刁顽、无赖、好色、地痞一样的猴精大圣,改造成正直、刚强、顽皮、可爱的花果山美猴王,幽默诙谐处处不在,正用得上“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天下花果山太多,一定要问美猴王的花果山在哪儿,吴承恩已经说得很清楚——海边。海边的花果山只有一个,在连云港。吴承恩的家淮安与连云港比邻,在连云港的朋友也多,有时也在山上饮酒谈诗,你说《西游记》的花果山还能是哪儿? 原载《扬子晚报》2004年9月29日“扬子广角” 。
      

    有***

    2007-01-24 14:52:52

其他答案

    2007-02-07 10:57:27
  •    据《权德舆撰塔铭〉记载,唐朝时的确有一个和尚叫“悟空”,他俗姓车,名奉朝,卒于公元729年,终年63岁。“悟空”是他西游留学考察归来后皇帝赐给他的法号。
       历史上的他的确西游过,他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奉命出使西域。〈西游记〉很可能受他的事迹的影响或启发,塑造出一位不朽的艺术形象。

    5***

    2007-02-07 10:57:27

  • 2007-01-26 10:02:40
  •   孙悟空是哪里人?肯定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一听口音你就应该知道了,孙悟空是河南人。孙悟空后来被如来佛降住保卫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出了大力,不过动不动就要撂挑子不干了,说一口的河南话:“俺老孙回花果山去也!”孙悟空所说的花果山水帘洞就在河南的桐柏山内。
       桐柏山位于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上,那里山青水灵,层峦叠嶂,瀑泉飞溅,奇花盛开……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那水帘洞如今水少了,花果山的花还在开,洞还在,猴子却不见了踪影。除了花果山水帘洞外,桐柏山内还有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老君堂等。 原来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在明嘉靖年间,曾在桐柏山邻县的新野作过县令,期间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吴承恩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及地名完成了传世名著《西游记》。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亦明确指证“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巫支祁是谁?它是淮河的水神。这水神当初是被大禹治水时制服的,如今巫支祁还被大禹锁在淮井里。“禹王锁蛟”的故事现在还在桐柏流传。说那巫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的确和孙悟空有点像。
      大禹治水时,巫支祈兴风作浪率10万山精水怪和大禹对阵,可谓是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大禹无法制服,后授命太阳神的儿子征战。巫支祈被定水神针拿住,用铁链锁在淮井里。这就是“禹王锁蛟”的故事,有点“大闹天宫”的影子。 没想到去桐柏山采风,找到了孙悟空的老家,这算是大收获。
      桐柏山这地方本来应该出大名的,当年电影《小花》、《庐山恋》、《少林寺》轰动全国,庐山和少林寺因此出了大名,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却因为没叫《桐柏恋》却还默默无闻。 。

    b***

    2007-01-26 10:02:40

  • 2007-01-25 19:25:34
  • 印度神庙中的哈奴曼神猴象之一

    g***

    2007-01-25 19:25:34

  • 2007-01-25 13:37:57
  • 六小灵童呀,哈哈。

    h***

    2007-01-25 13:37:57

  • 2007-01-24 20:46:34
  • 郁闷 怎么一个个全是复制东西上去啊!!
     孙悟空:猴也!  现在山上满地都是  找不到者可去动物园
    ^·^     : )

    无***

    2007-01-24 20:46:34

  • 2007-01-24 20:44:33
  • 关于孙行者的原型曾经有说是来自天竺的神猴;印度那位猴神是与孙大圣等神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是,我认为真正确切地说,我更相信此种说法:即我国古代美猴王的原型是铜头铁額猕猴王【见《三藏取经诗话》】,此猴来自花果山紫云洞;  关于花果山有人认为是在海南.
    至于是否真有齐天大圣美猴王这个人物,我认为史籍无记载,没有此人.

    尹***

    2007-01-24 20:44:33

  • 2007-01-24 20:01:56
  •   这几天孙悟空原型印度神猴像在北京展出的消息频见各大媒体报端,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视孙悟空为“国粹”的人们对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的说法一下子难以接受。孙悟空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吗?是吴承恩把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中英雄式人物“神猴”哈奴曼塑造成了孙悟空吗?报道说,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的说法来自胡适、陈寅恪,其实,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有几种所法。
       第一种观点: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 第二种观点:“石磐陀”说,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当时人称“胡僧”,在唐僧取经中所起的作用与孙悟空相似,而且胡僧与“猢狲”音近。
       第三种观点:鲁迅认为是唐人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水神无支祁。 第四种观点:胡适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陈寅恪经过论证,赞同胡适观点。 当然传说类的东西很难清楚来源。文人笔记和民间传说都可以相互影响,印度血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毕竟佛教传入在先。
      那吴承恩塑造孙悟空到底是以谁为原型呢?当然也有可能他什么也没参照,是他的专利。《罗摩衍那》这部印度史诗全文译出,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的宋代,在《西游记》平话产生的元代,那些下层说书艺人是否读过印度经传,我不得而知,也无从知晓。
      有待学者们去考证吴承恩《西游记》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渊源了。 孙悟空的血缘应该在中国!尽管印度《罗摩衍那》中的神猴颇像孙悟空,力大无比,擅使一根棍棒。神猴哈努曼是风神和被贬入人间为猴的天宫歌女之子,刚出生时便力大无穷,连天神之王因陀罗都无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敌。
      后来三主神之一的大梵天收他学艺,练成了无上神通,并且吃了龙珠之粉,成为不死不灭之身,武器是一根棒子。 至于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的电影《西游记》,那完全是中国《西游记》的翻本,它们的根在中国,孙悟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人物 。

    青***

    2007-01-24 20:01:56

  • 2007-01-24 19:22:16
  •       山西学者孟繁仁、李国成经十多年考察认定:《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也与唐僧一样是由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真实人物、生活原型经过演变、塑造而成的。这个生活原型是山西娄烦县人氏。他们在查阅清康熙三十九年黄图昌编撰的《静乐县志》卷十“杂记”中发现对“花果山”在娄烦县、“孙行者”是娄烦人有着明确的记载:“花果山:南乡近龙和者有‘花果山’,取春、夏间花果满山为名也。
      或者附之以‘水帘洞’,谓‘孙行者,娄烦人’……”除此以外,南宋诗人刘克庄曾写过“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据考证,唐宋时乃至全国县级以上地名中有“烦”字的,除“娄烦”外,再无第二。   在娄烦县,有关孙悟空的民间传说口碑很多,其中有一现实主义色彩很浓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不知是哪朝哪代,当地马家庄乡出了一个叫孙大庆的读书人,他能文善武,力大无穷,考中秀才后本想通过科举实现仁途,但屡试不第,因而对官府怀恨在心。
      适逢荒年,大庆率饥民揭杆而起,以附近花果山为根据地占山为王反抗官府。当时娄烦县花果山森林茂密,山中栖息着许多猴子。他在有了“人兵”的同时,还训练了许多“猴兵”。每当山下官兵前来围剿时,“猴兵”、“人兵”密切配合,利用山林洞穴的有利地形,屡屡抗击官兵。
      因此,孙大庆被民众称为“猴王”。但后因孙大庆义军寡不敌众,被迫接受“招安”。“招安”以后,孙不愿作官,便在花果山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师父赐法号“悟空”。因他姓孙,人称“孙悟空”。悟空法师道心坚定,精研佛法,最后终成一代高僧。   孟、李二学者发现,现实主义的孙大庆变成孙悟空的传说与浪漫主义《西游记》神话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胸怀大志不得志而奋起造反;同样是搅乱过天上或者地上的统治秩序;同样是占据山林洞穴率领猴兵同官兵或天兵打过仗;同样是在造反初期屡屡得胜,使得皇帝或者玉帝“奈何不得”;同样是后来力不从心“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被迫接受招安皈依了佛法;同样是最后因弘佛法维护佛教成为一代高僧或被加升为“斗战胜佛”。
      因此他们认为,由孙大庆出家后成为的孙悟空应该是《西游记》神话中孙悟空的最早生活原型。他之所以由凡人演变成为神猴,是因为他领过猴兵,当过猴王。《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故事最早的起源地,也应该是孙大庆的故乡今山西省娄烦县。   娄烦县还有许多有关孙悟空及西游记中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该县大圣堂村西北部有座花果山,又名龙和山。
      蔡家庄村如今还保存有一口战乱年代从花果山上搬下来加以保护的明代庙钟。钟上面所铸文字“夫龙和山者唐朝创建大定年重修清凉圣境”,还有唐僧师徒四人拉着白马西天取经的凸形铸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花果山上还有一座用方石砌成的八卦形小庙,当地民众称之“猴儿庙”。
      在此山深处,有相隔数里的几个洞口,当地老乡称之“水帘洞”。这一切都使人们联想到:此处即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所提到的“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也是塑造神话孙悟空、花果山、水帘洞的最早雏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娄烦一直是为皇家饲养军马的“监牧地”。
      唐朝时,最多养马达“七十万,色别为群,望之如云”,历史上也曾有“娄烦骏马四天下”之美称。《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被迫封他为“御马监”的“弼马温”去专管养马的情节。如果回到现实社会当中,在中国历史上能具备“御马监”的地方,恐怕只有山西娄烦了。
         两位学者认为,《西游记》是以唐僧取经为主线,又通过孙悟空和唐僧两个人物线索在民间经过长期的幻想、加工、发展后,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浪漫主义神话故事小说。小说中唐僧的原型无疑是现实社会中的唐代高僧玄奘;孙悟空的原型则应该是山西娄烦县的古代农民起义领袖孙大庆,山西省娄烦县也应该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故事的早最起源地。
       。

    重***

    2007-01-24 19:22:16

  • 2007-01-24 19:01:11
  •   西游是根据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演化来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主要人物孙悟空传说历史上也确与其人,理由是:宝山墓葬就是主证,王益民说,他经过考证证明,顺昌宝山上孙悟空墓葬的出现,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这正好说明吴承恩的小说取材出自于此。王益民在《孙悟空的原籍在福建宝山》论文中,有这样的阐述: 
    在顺昌宝山主峰有一座双圣墓,墓碑的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
      元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段文字恰好能够解释上述现象,表明孙悟空其实是姐弟5人,通天大圣是他的一个兄弟,他死后和其兄弟埋葬在一起。
       证据二: 奇石和人文景观辅证 王益民表示,还有许多细节可支持他的观点。宝山上面有许多与“神猴”有关的奇石和人文景观。 如宝山山顶的一个巨大的石块,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酷似一个猴子的脑袋(如图),就如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神针柱猴王”。
      《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神针柱猴王”下方,有一块满是裂纹的巨大石块,传说中的神猴就是从这里跳出来的,石头也因此裂出了“九宫八卦”的图案。 另一说法是:鲁迅先生曾考证过,孙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时的无支祁,从古至今,在淮河一带一直流传着关于无支祁的传说,描绘他“形若猿猴”、“力逾九象”,是淮水的水神。
      吴承恩作为江苏淮安人,对于无支祁的故事应该是相当熟悉,在创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无疑借鉴了无支祁的传说。特别在吴承恩版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破石而出,这又与大禹治水有着隐约联系。 。

    n***

    2007-01-24 19:01:11

  • 2007-01-24 18:50:48
  • 最后的总结有错误,孙悟空不好色吧

    c***

    2007-01-24 18:50:48

  • 2007-01-24 16:16:38
  • 有点象印度神话中的哈罗曼,也是神通广大的神猴!!

    青***

    2007-01-24 16:16:38

  • 2007-01-24 16:12:40
  • 那只是吴承恩笔下塑造的一个理想中的人物,是人们对正义、自由的美好向往和追求,非历史上人物。

    l***

    2007-01-24 16:12:40

  • 2007-01-24 14:58:58
  • 这个要问老吴了...

    1***

    2007-01-24 14:58: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