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和尚为了宏传佛法牺牲了家庭是否他们更易

首页

和尚为了宏传佛法牺牲了家庭是否他们更易

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14 10:14:58
        首先,“和尚”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
      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
      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
      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您这里所说的“和尚”应该是指出家众吧?   其次,出家众更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打比方的话容易理解:1、《法华经》上佛说“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佛所说的法是平等的,如同法雨普降,滋润一切。
      2、众生根机不同,如同各种树木、花草丛林的根、茎、枝、叶大、中或小不同,根茎枝叶大的自然吸收力比中、小性的根茎枝叶多,所以比较起来,小根茎枝叶的份量最少。天所降的雨量是一样的,但各种植物根茎本身吸收力有分大中小的缘故,所以所得之雨量各有不同,但是仍一样生长开花结果。
      3、出家众受持净戒,行清净道,堪为法器。比如完好无损的杯子更容易装满水。4、加持是互动的,佛菩萨那里加,我们这里不持,也是没有办法的。   第三,出家众更易具备神通。1、除佛教外,其他宗教依修行也可得神通,但是不能彻断烦恼,没有佛教中独有的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
      2、佛教三个重要的修行科目戒、定、慧中,前二者是修得神通的基础,同时,神通只是修行的副产品。3、出家众勤习戒、定、慧,较我等俗人更易修得。4、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这个网址作进一步的了解 。

    1***

    2007-12-14 10:14:58

其他答案

    2007-12-21 09:12:30
  •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子。把佛当成高高在上, 把自己变成无用之人,每天呢只希望佛来保佑我们,却不知道自性就是佛。也不想降伏贪嗔痴。我们把一个伟大、大智慧、涅盘妙心的这个思想,变成一个世间庸俗 拜神的寄托。我拜拜佛,佛陀你保佑我,我内心里面的贪嗔痴除不除不要紧,我拜你,反正你就是要保佑我,你就是要保佑我!干什么坏事都不管,贪嗔痴也不管, 这个是佛法吗?佛法是这样子吗?我们不懂佛的心,拼死命地认为心外有佛,喜欢诸佛站在虚空让我们看。印光大师讲:就凭这一念想见佛的心,就会着魔。就会精 神病发作

    j***

    2007-12-21 09:12:30

  • 2007-12-16 22:43:32
  •   《宝积经》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
      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   《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
      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  “住家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   住家者行诸恶法,出家者离诸恶法;   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处;   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   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   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   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家者是欢喜处;   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   住家者是伤害处,出家者非伤害处;   住家者有贪利乐,出家者无贪利乐;   住家者是愦闹处,出家者是寂静处;   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   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   住家者常为他人,出家者常为自身;   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   住家者增长棘刺,出家者能灭棘刺;   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   住家者无法用,出家者有法用;   住家者为三乘毁訾,出家者为三乘称叹;   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   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无放逸;   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   住家者是黑暗处,出家者是光明处;   住家者增长?x慢,出家者灭?x慢处;   住家者少果报,出家者多果报;   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质直;   住家者常有忧苦,出家者常怀喜乐;   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实法;   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   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   住家者如毒药,出家者如甘露;   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   住家者无归依处,出家者有归依处;   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   住家者有重担,出家者舍重担;   住家者有罪过,出家者无罪过;   住家者流转生死,出家者有其齐限;   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   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   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   住家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   住家者为国王教诫,出家者为佛法教诫;   住家者伴侣易得,出家者伴侣难得;   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   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
         “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经中还有这样一则公案:   有一天,阿难问佛:“出家有何种功德?”佛说:“如果你在百年当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的智慧,除饮食之外,在百年当中为你广说,也说不尽此人的功德。
      此出家人常常生在天上、人中作国王,常常享受天人的安乐。如果有人在我的沙门法中让人出家,成全他人的出家因缘,此人也会在生死之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年宣说劝人出家的福德也无法说尽。”   若能按照以上所说,自心常常忆念出家功德、居家过患,决定能令已出家者坚固道心,未出家者安立或苏醒妙善习气。
         以下再结合一则公案重温上述法义。   《杂譬喻经》说:以前,有对富豪兄弟,拥有无量资财,父母去世后,二人失去了依靠。兄弟俩志向不同,哥哥喜欢修道,弟弟喜欢经营世间家业。   见哥哥对家业不感兴趣,弟弟不高兴地说:“父母过世了,我们本应维持好家业,你反而舍弃家业去随沙门听经,沙门能给你吃穿享受吗?现在家境变得贫困,被人耻笑,你这是败废家业。
      唯有继承家业,才是孝顺。”   哥哥说:“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才是真正的孝。道与俗相反,道人所好的正是俗人所厌离的,俗人所珍爱的正是道人所舍弃的。智与愚不同,就象明和暗相违一样。所以智者应该去暗趋明,以修道证得真如。你今天所喜欢的法实际上是苦恼的假相,你为何不能醒悟这是苦呢?”   弟弟不信哥哥的话,生气地扭过头去。
      哥哥见他这样,就说:“你贪着家事,以财富为宝贵,我是欢喜经道,以智慧为珍宝。我现在要出家皈命福田。我们暂时住在世间,就如飞动的尘埃一般,无常忽然降临时,只有被罪业牵缠而去,所以我要出离危脆的世间,寻求真正安稳之地。”   于是,哥哥离家作了沙门,昼夜精进坐禅思惟,行为如法,成就了道果。
      而弟弟贪执家业,整日忙忙碌碌,不曾为法用心。死后转成一头肥壮的大牛,被商人买去运盐。在往返多次以后,牛已经过度劳累,疲乏无力,再也无法走动,匍伏在地上不起身。商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才勉强摇着头起来。   恰好此时哥哥在空中飞行,远远看见自己的弟弟,就对他说:“过去你是居住在田宅中,现在你在何处?是在畜牲道中做牛。
      ”   哥哥以神通让它知道宿命,牛认识后,流泪自责:因为我不行善法,悭吝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又不听从哥哥的劝告,内心抵触,自以为是,所以今天才堕落为牛,如此辛苦,但后悔又有什么用?   哥哥知道它心中非常哀伤,就对牛主人诉说这头牛的来历,商人随即将牛奉送给他。
      哥哥把牛带回寺庙后,让它忆念三宝,牛死后便升到忉利天。   商人们心想:我们追求财富而不布施,又不认识道义,死了恐怕也是这种后果。这样觉悟后,就一起走出家门,舍弃妻子、珍宝,作了沙门。后来精进不懈,都成就了道果。   此公案显示出人生两条道路不同的结果。
      兄弟二人志向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即哥哥求法,弟弟求财。弟弟没有认清苦乐,将非安乐执著成安乐。在他的心目中,认为为了追求财富而奔波才是人生的意义,哥哥舍弃家业,追随沙门听经学法毫无实义。这种颠倒认识正是恶业成熟的果报。相反,哥哥因为认识到法具有真正的大义而认为:能够行持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佛法教化有情,这是真正的尽孝。
         二人对功德和过患的认识差别很大。哥哥知道家和法相违,不能两全,所以说:“修行人喜欢的,是世间人厌离的;世间人执著的,是修行人所厌离的。”因此,真正的智者在辨明苦乐、真假之后,会断然去除黑暗、趋往光明。一般人执著身体、财富、住宅、小车、衣食,以财富为乐,但这其实是小利。
      智者是寻求佛法,以智慧作为珍宝,因此需要出家。   正因认识上有差别,导致行为也是差别极大。   哥哥真正看清了出家功德和在家过患,因此出家之后,日夜精进坐禅思惟,身口意都力求相应正法。他以人身行道,摄取真实的功德财富,最终成就了圣果,是真正的智者。
      所以,在获得暇满人身时,应将精力投注于了脱生死。   弟弟既然将家业执为殊胜,自然会舍弃出世间的道。因颠倒的认识,导致他全身心执著家业,不但没有以人身摄取心要,反而以人身作为造罪业的利器。我们可以想象,他从早到晚,是怎么一心顾着家业,根本没有时间修习正法,而且,为了私利,要说很多妄语,做很多损人利己的事,造许多罪业,后果是堕落成旁生。
         由此让我们想到滚巴瓦尊者所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弟弟利用人身所追求的,只是现世的受用,并没有超胜畜牲之处。结果也是恰如其因,堕落成一头牛,身心毫无自在,每天要受役使、负重的痛苦,连稍微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因此,以悭贪会堕入如此不自在的险处。
      贪图眼前一点小乐,却导致生生世世的无量大苦,五欲确实是利小害大。   由此分析便知,出家和在家是两种见、两种发心、两种行为、两种果报,但遗憾的是:明明白白两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因此,不论在家、出家都要寻求出离。在家人生活要简单化,应当一心向往解脱,抓紧时间修行。
      否则,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世间八法,后果决定和公案中的弟弟一样。可以观察自己:一天有几个念头是缘正法,所想所行有多少是利益众生、出离世间?有多少念头是耽著世间八法、追求世间享受?须知这些都是非福业、是恶趣的因,如此衡量自身,一天有多少非福业,一年、十年有多少……。
      可见,如果颠倒取舍,以人身造作黑业,则连畜牲都不如。因此,应该放低家的位置,将法放在最高位,这样才具有修解脱道的条件。   出家所为是为了求菩提、求解脱,否则,虽然外相上剃发、披法衣,心中却一直执著世间八法,这和在家有何差别?《禅林宝训》中说:黄龙禅师和文悦禅师一起在湖南行脚时,看到一个出家人出门,雇人挑很重的箱子。
      文悦禅师很吃惊,皱眉呵责:“你这样放不下家中物,还拖累别人,不是太劳累了吗?”意思是说执著财物、名利,不是出家的本分。 。

    a***

    2007-12-16 22:43:32

  • 2007-12-13 22:52:13
  • 神通只是大平凡!
    人,最终只能是自救——神助自助者!
    仍然是:信愿行,信解行证,闻思修慧!

    l***

    2007-12-13 22:52:13

  • 2007-12-13 19:07:45
  • 首先否定神通的存在。
    其次牺牲是因为和尚自己觉得信仰大于亲情。

    小***

    2007-12-13 19:07: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