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 涅盘

首页

什么是 涅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3 19:18:11
      涅盘是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断常、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 
    涅盘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盘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有馀依涅盘、无馀依涅盘,以及无住处大涅盘。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馀依涅盘与无馀依涅盘,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与无住处大涅盘。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後,修行除断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馀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还没有死亡,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炎热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馀依涅盘;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馀依涅盘。
      然而不论是有馀依涅盘或是无馀依涅盘,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所以在《圆觉经》里,佛曰:“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 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位阶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位阶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能够得知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
      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位阶时,亲证有馀依涅盘;于第四十八位阶时,亲证无馀依涅盘。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远地及不上菩萨的修证结果,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佛曰:“如来藏阿赖耶识境界我今与汝等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馀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着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楞伽经》佛曰:“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佛说不增不减经 (卷八)》:“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无住处大涅盘境界,唯佛能证。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位阶时,完成四种涅盘的圆满修证,获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
       。

    周***

    2019-02-13 19:18:11

其他答案

    2019-02-13 19:10:26
  • 对俗人来说,死了就是涅??

    久***

    2019-02-13 19:10:26

  • 2019-02-13 19:07:39
  • 随喜!
    阿弥陀佛!

    空***

    2019-02-13 19:07:39

  • 2019-02-13 18:43:46
  •   级别:大师
    9月14日 16:32  “涅??”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那”等,意译为??“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
      “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的理解也有多种。
      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
      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和无余涅??。有余涅??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
      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只能在世间得到。
      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八德。
      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有余涅??、无余涅??、无住处涅??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 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
       。

    张***

    2019-02-13 18:43:46

  • 2019-02-13 18:33:18
  •   涅??(梵文:निर्वाण; Nirvāṇa)是佛教用语,意義是指清?黾澎o,??┎滑F,?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纭⒉还覆?Q、不增不?p,遠離一?、生?纭?喑!⒕悴痪愕鹊鹊闹械荔w性意義。
       涅??是修證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證結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種涅??可?樾扌腥俗C得:本?碜孕郧?Q而有染污涅??、有餘依涅??、?o餘依涅??,以及?o住?大涅??。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與?o餘依涅??,不能證得本?碜孕郧?Q而有染污涅??與?o住?大涅??。
      小乘修行者由?辔乙?後,修行除?辔?蹋?蜃C得的最高境界名?榘⒘_?h境界。此境界是指?绫M七轉識,唯餘第八識。成?榘⒘_?h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有死亡,因?檫?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承受風吹雨打、炎?崛?竦鹊热碎g的微苦,因此所證境界稱?橛叙N依涅??;成?榘⒘_?h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五蘊色身的?故,所入境界?t稱??o餘依涅??。
      然而不?是有餘依涅??或是?o餘依涅??,阿羅?h都因?橄?缱晕业木?故,??際上再?]有此阿羅?h存在,所以在《?A覺?》裡,佛曰:“善男子!但諸??所?A境界,身心語言皆悉??纾K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 本?碜孕郧?Q而有染污涅??,只有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蜃C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槠兴_。在整??成佛之道的修證過程中,凡夫?陌l起?意成佛的菩提心?r,一直到??砟?虺煞穑?共?要??v五十二??位階不同?哟蔚男拮C階段,?v?r要?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整??過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蜢蹲C得第一十七位階?r,親證本?碜孕郧?Q而有染污涅??,能?虻弥?黾澎o,??┎滑F,?苦永寂之中道真??境界。
      一般?碚f,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於第四十一位階?r,親證有餘依涅??;於第四十八位階?r,親證?o餘依涅??。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門;?Q句?說,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纾蒙?樽悖鲮度纾?o有度?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o?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V度?生,以是不?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與功德,各種方面?砜矗⒘_?h的修證遠遠地及不上菩薩的修證結果,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羅???》裡,佛曰:“如?聿匕①?耶識境界我今與汝等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e此二種法,諸余??辟支佛及外道等?讨终撸荒芰酥绱硕ā!薄独阗そ?》佛曰:“如?聿孛①?耶識,而與?o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嘟^。
      ”《佛說不增不?p? (卷八)》:“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不能觀察,何?r一切愚癡凡夫而能?y量。唯有諸佛如?碇腔郏四苡^察知?此義。舍利弗!一切???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知?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生界,?生界者即是如?聿兀?聿卣呒词欠ㄉ怼!? ?o住?大涅??境界,唯佛能證。
      菩薩於證得第五十二位階?r,完成四種涅??的?A?M修證,獲得四智?A明,完全了知第八識真如的所有體性與功德力,具有?o?法力,能?螂S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生。 。

    尒***

    2019-02-13 18:33:18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