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首页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4-29 06:49:54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一个大题目,甚至已经涉及到中华文明的深层之中,我试着说一说我的理解。
    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点。
       人们对这个共同点是这样阐述的: 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
      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
      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
      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当然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
      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而且看法都一样。 归纳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 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三家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
       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济民,退则独善其身",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专门讲"进"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没有完全解决人在"退"时的精神问题。
      借用现代宗教学名词就是没有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而佛教和道教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在关于人生问题上,三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

    朝***

    2007-04-29 06:49:54

其他答案

    2007-04-28 11:19:09
  •   
      共同点是:三教都是圣贤的教育,都是教人怎么样探求生命的真谛,完成人格,成就圆满的人生的。依佛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来看,三教本来是一理。因此三教有很多内容是圆融互通的。
      如修学方法上: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佛教中有止观;再如儒家教人仁义礼智信,道家五戒是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与佛家的五戒可以互相参照,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
      等等。   在历史上,三教既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守心,无为而治”等。
      事实上,无论是儒家、道家或佛教,从今日的观点来看,皆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血肉,难以分割。   不同点在于: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教化的程度迥然不同。   这里先特别介绍一下“般若”:般若译义是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彼岸去。
      最上乘的佛法就是般若。佛教的教义,有和儒家道家中最高之理论相近的。但般若这种大智慧,只有佛能证,只有佛能说。“外道最高之理论,一遇般若,冰销火灭矣。”(引自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这是佛教和儒家道家最重要的区别。   具体的不同有:儒教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以 “缘起性空”之理,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既讲出世也讲入世。   佛教博大精深,最具有包容与融和的特质,犹如大海,为诸川所汇归。佛教的修学层次,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修学的层次(五乘),成佛如同拿到博士学位,但也必须以小学为基础,由此而上,中学、大学…。
      这种“五乘宗教观”,是将各个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和人伦的和谐,这近于佛教的“人乘”思想,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因此孔子被视为人乘的圣人;又道教的清静无为通于佛教的修十善业,即“天乘”,因此老子被视为天乘的圣人。
      而佛,则是圣人中的圣人。佛教的菩萨乘能涵容其它宗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此外,凡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是赞同的。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论,是以三法印印证宇宙人生的实相,佛经的天龙八部,也不是泛灵的信仰,而是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了解人道之外,还有其它众生的存在。
      佛教尊重一切众生,但不向这些神灵求福避祸,而是观缘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净化身心,开发光明的佛性。佛教更进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强调信仰要经过“闻、思、修”三种阶段,坚持信仰不可盲信、盲从。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视内学内观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众生本具有佛性的觉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的教诲,用六波罗蜜止息贪瞋痴的火焰,即可从烦恼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静安乐的彼岸。
       。

    1***

    2007-04-28 11:19: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