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佛学,

首页

佛学,

学佛过程中是从认识,学习.回向和发心几点吧?请问哪位师傅能说一下应如何发心呢,发心应因人而宜吧.和个人的愿望有关吧?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27 00:29:56
      师傅不敢当,平等交流一下无妨。权当抛转引玉。
    概括起来,本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佛法修行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也不是一生一世的功业,而是一种生命自觉的永恒的追求。所以,其实发心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佛学术语叫做“发心次第”。所以,本人认为佛法实践贵在行持,不要一开始就背上一个发多大多大心的负担,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变身心世界,随着内外境界的净化,发心自然也会转变得更为深广和如法,这个过程佛学术语叫做“转依”。
       二、真正的发心要契合般若,如《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发度四生九有众生之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这才是真实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烦恼的根源,是菩提的障碍,著相发心就是没有摆脱这种障碍的发心,犹如与魔鬼携行。
      如《金刚经》说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被哥利王割截身体,尔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三、佛法圆融无碍,方便善巧,无论以什么发心入门,无论求财、求色、求平安、求富贵、求官位、求人缘、求解脱、求成道,最终都将获得圆满佛果,佛佛平等,佛佛道同,决定不虚。
      因为,佛陀应世,视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犹如独生子女,普愿速成佛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获得不可思议的智慧与解脱妙果,所以本质上没有小乘、大乘的区别,也没有难行、易行的区别,也没有顿法、渐法的区别,唯一佛乘,平等一味。如《妙法莲华经》上的寓言故事:一个富贵长者的一大堆儿女在一个即将发生火灾的自家院子里面玩着低级的游戏,不知出离危险,更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于是这个富贵长者想引导子女们出离火险,更想让他们懂得外面的世界的精彩,获得高级趣味,但他知道现在子女们的心理状况只能接受低级趣味的诱惑;于是长者针对性地告诉子女,院子外面有各种他们喜欢的玩具,比如羊车、鹿车、牛车等等,于是子女们为了自己喜爱的玩具纷纷出离火险;当子女们全部到达安全、通畅的四衢大道时,长者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驾一模一样的、他们做梦都想像不到的豪华大白牛车,远远超过他们的梦想和趣味,于是子女们得以驾乘大白牛,遨游精彩世界,享受到前所未有,想像不到的超级快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佛法修行的极果就犹如无法想见的大白牛车,而无论我们最初是什么发心和趣味,只要依教奉行,戒定慧、境行果,一切法财,一切法喜毕竟能得,与佛无异。 。

    张***

    2019-02-27 00:29:56

其他答案

    2019-02-27 00:22:26
  • 有信佛的、学佛的、修佛的三类。(1)信佛的发心就是学佛。(2)学佛的发心就要有三皈依、五戒、六度等等修持。修佛是修无上、正等、正觉。

    z***

    2019-02-27 00:22:26

  • 2019-02-27 00:16:29
  • 发心是个长期的过程。
    人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都是先从机械模仿开始的。写一篇发心文在作功课时念,把您为什么希圣希贤、想作佛的心声说出来。久而久之,从印象到概念,从概念到深心,从深心到指南,从指南到坚定不移的行动。(如果写不来,就那八句足矣:愿以、上报、下济、若有、悉发、尽此、同生)
    佛菩萨因地时发起的大愿并不是一时兴起,有个长期的、历生甚至历劫的积淀过程。我们也不例外。 
    

    B***

    2019-02-27 00:16:29

  • 2019-02-26 23:56:05
  •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3日于印度瓦拉那西智慧金刚大学讲授《四共加行》中,有发心的具体方法:
    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
    为什么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
      这里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回。 如何认知轮回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前因而生的。
      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是由一个造物主而产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或称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回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同类的前因或任何其它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
      因此轮回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么,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回,没有关系,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回产生疑问;如果说轮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回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众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回,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么养父母也会被称为父母。中文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为父亲、母亲。 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称为父母一般。
      举个例子,我现在穿着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着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很多众生缝补、制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相帮助、互相依*、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众生,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么多众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
      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着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父母在我们诞生到能独立自处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们丢下不管的话,我们就会没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照顾我们一天而已,他们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顾我们,所以说父母对我们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许有人认为,不见得所有父母都会这样尽责地照顾孩子,像是母龟,生了蛋之后就离开了,或者有的父母亲的确不好;但无论如何,在这里说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对我们有恩的父母。总的来讲,所有众生都需要依*父母亲,所以都是有恩的。 3。报恩 当我们思惟父母的恩德,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们就会想要回报。
      当我们念恩的心愈强时,报恩的心也会愈大。 4。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种珍爱,珍惜的意思。 有一个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两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闭关的时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问弟子:「你想妈妈吗?」由于这位弟子认为,出了家,就应该要抛弃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从跟随你的那天起,我就舍弃了家乡、父母与亲人,所以不想妈妈。
      」巴楚仁波切说:「你这种观念是错的,一切万法的根本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这样说来,你生起万法的根本是干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后,巴楚仁波切为这位弟子开示母亲具备怎么样的大恩,并要求这位弟子以几个月的时间,专门修行思惟母亲的恩德。
      之后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见母亲,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请假,巴楚仁波切平时是不喜欢接受供养的,但是那天,巴楚仁波切却命令弟子说,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养,都要拿回去给母亲,并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来。后来这位弟子探望母亲回来时,讲到母亲的恩德,都会禁不住的热泪盈框,巴楚仁波切见了很是高兴,指着这位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万法的根源啊!」 当我们谈到慈爱心时,它有坏与好两方面。
       有时我们的爱心,会让自己变得无法自主好像被捆绑住、束缚住一样。 我们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什么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种悦意、欢喜的心,这对修持慈心与爱心有很大的帮助。 平时一个我们讨厌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会觉得是大事;然而我们喜欢的一个人可能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会觉得只是小事。
      这些差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悦意的慈心。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悦意的慈爱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长。如果以悦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这对我们菩提心的开展会非常有帮助。 5。悲心 悲心的意思是希望离苦的心。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痛苦的法门。
      但我觉得,由悲心而产生的苦,跟一般苦乐的苦是不一样的。苦乐的苦,会让我们无法忍受、无法自主。但是修持悲心而产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说当这种悲心的感觉生起时,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种想要消除苦的力量会生起。所以谈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乐的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来讲,有的人觉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后,反而更苦了,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我执没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执愈强。比如说执着「我的」母亲病了,「我的」儿子病了;虽然他是有慈爱心,但是因为夹杂着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本来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执着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为修持慈悲心而产生的,其实是由我执所产生。
       6。增上意乐心 增上意乐心有两种意思;一是我承担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具备这样一种坚定的善心与热忱。另一个意思是指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利益众生。总之,增上意乐心有坚固与承担的意思。 7。发菩提心 依前六个因能够产生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缘众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缘佛果的大智慧。
       以上就是因果七种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请详细参阅整个四加行的教导: 。

    胡***

    2019-02-26 23:56:05

  • 2019-02-26 23:50:46
  • 我不是师父,我只能说,你的个人愿望那种小的自私的愿望绝对不是佛教中所说的发心.你看看普贤行愿品,看看普贤菩萨是怎么发愿的.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累***

    2019-02-26 23:50: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