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呢?

首页

==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呢?

请问大家是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呢,最好能具体的说说怎样做的,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2-18 19:08:47
      自从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净慧法师更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利益人间,其功甚伟。净慧法师说得好:“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即: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中,以大乘菩萨行的精神自利利他,自净净他,使自己、使他人、使社会远离染污,远离烦恼;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则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更安祥、更幸福,转烦恼为菩提,使社会更和平、更安宁、更洁净,化人间为净土。
      在这里,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为因,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为果。然而,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是:佛法与生活究竟是同是异?佛法究竟能不能指导生活?也就是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将如何定位的问题。事实上,就笔者观察,有些在家修行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本文主要想谈谈这些问题,以期得到一清醒认识。
       言佛法与现实生活的有同异问题,就佛法的究竟来说早已落在戏论中了,但就随俗谛而言,却又必须弄明白。一般而言,在认识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认为佛法是出世法,与世间法完全是两回事,因而佛法根本上很难与世法融合在一起,否则只能导致佛法的世俗化,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一是认为佛法与世法不二,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东西,有些修行人动辄言“佛魔不二”,认为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区别无异于将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段,等于使佛法脱离现实生活,这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今天是最易产生的看法。
      (“佛魔不二”的概念也往往被某些附佛外道别有用心地借用,以混淆是非) 佛法可以分为真谛和世谛,从真谛方面看,佛法、世法一性不二,空寂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但从世谛方面看,佛法、世法的缘起不同,佛法缘清净法得建立,世法缘染污法而成就。
      因而佛法是出世法,是解脱法,而世法是轮回法,是系缚法。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是相异的。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净化生活的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的真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的普贤愿行为归趣的,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果我们将佛法与世法,修行与生活都打成两截,只顾自己的解脱和安乐,不愿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影响大众的责任,不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的恶梦,那我们凭什么去灭度众生?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由此可见,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相反,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佛法的话,那就惑于二者体性的平等而迷失二者缘起上的差异,那么就会模糊二者的界线,我们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并不意味着把佛法异化为世间法,也不是把佛法等同于世间法,而是要以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去净化我们的生活,消除我们的心垢,息灭我们的烦恼,这是实行“人间佛教”这一基本理念时要清醒认识到的。
      无论大、小乘佛法,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陀是大医王,佛法便是这位大医王针对众生疾病为求对治而开出的药方,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令众生转染得净,离苦证乐。如果佛法与世法变成了一回事儿,在世谛上也变成不二了,那佛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有时,过于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平等同样会失去佛法应有的旨趣。
      因此在给佛法与世法之间的关系定位时,要注意真谛和世谛间的问题,不着真谛不舍真谛,不着世谛不舍世谛而行中道。 无论我们是使佛法脱离世法还是将佛法混同世法,其结果都是使佛法失去其本有的功能。由于我们长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充满了贪嗔痴的意识心念及行为,但我们却往往无知无觉,这是世法的根本面貌。
      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所说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我们的情形恰是如此。如果我们失去了佛法的引导,我们便如离家出走,失去依怙而时常迷路的幼儿被危险所包围一样,轻言“佛魔不二”对我们尚在凡夫地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而佛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引领我们远离贪嗔痴之恶疾,脱离六道烦恼苦海,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中,转染污为清净,转系缚为解脱,从而在不废弃世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佛法的引导意义是勿用置疑的。
      我们不仅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照顾当下的一言一行,照顾当下的起心动念,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转恶为善,转染成净。同时,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发起大乘愿行,不住真谛,不染世法,自利利他,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净慧法师所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真实意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人间佛教”的真谛。 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
      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 为什么说,佛法就在生活中呢?原来‘佛者觉也’,佛陀二字,只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意思是‘觉者’、‘智者’。
      一个觉悟的人,或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的话,含有‘轨范’的意思,所以称为‘法’。佛法、就是要我们增长智慧之法,也是要我们求证觉悟之法,试问,我们要增长智慧,求得觉悟,不在生活中求智慧,不在生活中求觉悟,又向何处求呢? 信仰佛教的人,通俗的说是‘信佛’,正确的说是应该是‘学佛’。
      学佛的什么呢,学佛陀的思想言行,学佛陀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增长智慧,求证觉悟。学佛要‘解行并重’,不仅只是知,更重要的是行——实践力行,才能求证,实践力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行’。修行在何处修呢,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唐代一位无名尼师,有一首‘悟道’诗流传下来,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是说历经长久时日,踏遍云封雾锁的山头,去寻那春意。春意在那儿呢?遍寻不得,最后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无聊赖之余,无意中拈起案头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轻嗅,一阵冷香沁人,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枝头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这儿吗? 其实,说的是寻春,事实上寻的不是春,而是‘道’——寻的是开悟之道。也可以说,寻的是证悟佛法的方法。为了寻求证悟之道,行脚参访,遍历各方,最后寻到了,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证道,要用自己的心证悟,不假外求。
      而我们学佛的人,不也是参访名山,寻师学道。其实,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黄卷青灯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世间,离开生活,何来的佛法呢?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
      道就在我们身边,也就在我人心上,我们‘习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们心中,我们生于道、行于道,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向心外、远方去求。照来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实上就是‘觉悟之道’。我们身体的主宰——心识,本来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灵物化,所以我们迷昧颠倒。
      受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时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这患得患失的烦恼,是任谁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证觉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证得觉悟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譬如种花种树,我们要使花美观,要使树成材,就必须要修剪。
      生为一个人,谁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藉著修行的力量,净化我们的心灵,圆满我们的人格。果然能心灵清净、行为端正,就是为求智慧、证觉悟奠下了基础。 佛经上说,众生的行为有三种,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口头的语言,心中的思想,这叫做‘身、语、意’三行。
      而行为的后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是‘业’,佛经上称为身、语、意三业。在以上三行之中,实以心行为主,三业之中,也以意业最重,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唯识论》说:‘万法唯识’。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身体才有杀、盗、淫的恶行,嘴巴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语。
      所以要修行,先要修心。果能学佛修行,净化心灵,则十恶业即转为十善业。所以认真的说,修行就是修心。 心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又名为识。心识的作用,就是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去了解分别。心识虽然有了别外境的作用,帮助我们吸取资讯,获得知识;但同时也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又使我们造作恶业,增长罪衍。
      在许多烦恼中,尤以贪、嗔、痴三种烦恼为众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毒’,也称为‘三火’。有了这些烦恼,使我们欲望炽盛,患得患失,经常生活在困惑不安中。 因此,我们修行,要先从熄灭三火修起,即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时时反省,时时观照,熄灭心中的三毒之火,修正我们念婪、嗔恚、愚痴的行为。
      果然熄灭了心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杀、盗、淫的身业,也不会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业。俗语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意思。 。

    w***

    2009-02-18 19:08:47

其他答案

    2009-02-18 22:50:49
  • 这有何难?
    一句说话说完了
    佛说:如果有人不是教导你们如何脱离苦的、都不是我所教导的.
    把脱苦的方法/方式(佛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这就是智慧
    你是智者吗?
    上传文件:奉献与供养

    C***

    2009-02-18 22:50:49

  • 2009-02-18 12:15:36
  •   佛法的智慧应该融入生活,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如同觅兔角。”生活中处处都有佛法的,要时时观照。
    学佛不是空谈,不是罗列名词,学佛要有实修,能够在生活中时时观照,时时忏悔,就是修行。
    但学佛的人,面对任何生活中的事情,都应该放得下,不执着,如果还放不下,还执着,说明学佛还不够智慧。
       观照就是观照我们的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由于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令我们很执着,有大德说过,去除执着,是一生一世的事,所以,放下执着是很难的。 看看印光大师的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矜自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

    常***

    2009-02-18 12:15:36

  • 2009-02-18 01:18:04
  •   智慧。。。。。就是明了透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即真如实相。。。。。。比如。。佛祖在数千年前说过一句话。`一滴水中有八万众生存在。。。这就是`智慧`的了知。。众生只能说聪明而矣。。。。。众生要想获得`真智`就必需按照`佛意`去`修心`。而不是`空谈。
      `和`戏论`。。。。。。佛教众生。。断恶行善。积累`真实功德`。。学佛者;就应该反醒自巳。`存在的缺点`。并且要`下定决心。坚决改正并不再犯`。。。。。是那些恶习呢。。。。比如`地藏经`中所说的`十恶`;即`杀生。窃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
      绮语。`若犯此者的众生。必会`贪婪`。而生`嗔怒`此等人就是`愚痴`之人。。。。所以世间众生有许多`难`及`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等`恶报`。。如果能除此`恶习`。`智慧`便生。按`智慧修心`。并且用在`声口意`中坚决不犯。必能`获益`。
      。。。。。。祝你能在`世间成道并普渡众生。。。。。。。同享`极乐`。

    只***

    2009-02-18 01:18:04

  • 2009-02-17 19:33:22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

    2009-02-17 19:33: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