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什么是佛

首页

什么是佛

佛究竟是什么东东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3 15:49:21
      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 智”。
      第三、“一切种智”: 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fo】 佛 Buddha; 佛2 fú 〈动〉 通“拂”。
      违背 [violate] 佛,戾也。或作拂。――《集韵》 佛 -1 佛、? fú -2 ――见“仿佛”(fǎngfú) 另见fó 佛1 fó 〈名〉 -1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2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图(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3 佛教 [Buddhism] 攘斥佛老。
      ――韩愈《进学解》 -4 又如:信佛;佛学(佛教的学问);佛义(佛教的经义);佛典(佛教的典籍) -5 佛像 [image of Buddha] 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西游记》 -6 又如:铜佛;佛面(佛像面部);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各种佛像) -7 比喻慈悲的人 [kindhearted person]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记》 -8 佛经 [Buddhist Scripture] 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红楼梦》 -9 又如:诵佛;念佛;佛偈(佛经中的颂词) 另见fú;bó 佛法 fófǎ -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义 -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光寺 fóguāng sì [Foguang Temple]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
      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佛教 fójiào [Buddhism]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佛教徒 fójiàotú [Buddhist] 信仰佛教的人 佛经 fójīng [Buddhist Scripture]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 佛龛 fókān 佛门弟子 fómén dìzǐ [followers of Buddhism;Buddhist] 信奉佛教并从事佛教活动的僧侣及信徒 佛山 fóshān [Foshan] 广东省地级市。
      位于珠江三角洲上广州西南,人口30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现为丝纺工业中心。香云纱和艺术陶瓷为其名产 佛事 fóshì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佛寺 fósì [temples of Buddism] 佛门的寺院 佛塔 fótǎ [pagoda]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佛图 fótú [pagoda] 塔的别名 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
      ――《世说新语·言语》 佛陀 fótuó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佛眼相看 fóyǎn-xiāngkàn [regard with mercy] 比喻善意地看待,不加伤害 佛像 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 释迦牟尼佛的塑像 佛牙 fóyá [tooth relic of Buddha] 指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佛教徒视为珍宝 佛爷 fóye -1 [Buddha]∶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泛称佛教的诸神 -2 [emperor]∶清代对帝王、帝后的尊称,后专指代慈禧太后 -3 [God;Heavens]∶慨叹语,犹如“老天爷” 你别这样做,我的老佛爷 佛珠,佛珠儿 fózhū,fózhūr [beads] 念珠,佛家用来入定的用品 老尼手捻佛珠,道声“阿弥陀佛” 佛1 fó ㄈㄛˊ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
      ~像。借花献~。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佛2 fú ㄈㄨˊ 古同“拂”,违背,违反。
       〔仿~〕见“仿”。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佛3 bì ㄅㄧˋ 古同“弼”,辅弼。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佛4 bó ㄅㄛˊ 古同“勃”,兴起。
       佛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 【佛】 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
      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
      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
      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
      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
      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
      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 佛性: 性: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佛:觉悟 所以是:觉悟一切心,(对五阴的觉悟) 内心的佛性: 觉悟由心生,所以要观内境为主, 所以是:内观其境的一切心的各种 生起,存在,消失,并觉悟它们。 佛陀: 觉悟的圣人 ===================== 辟支佛,生在佛前佛后--未曾听闻过法教,然而因缘成熟,自证四果,入无余涅盘。
      那么这就是辟支佛。辟支佛不象佛陀那样传法度人,各人因缘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导师的。 阿罗汉,就是听闻佛陀的法教,得证四沙门果,熄灭了贪嗔痴,解脱于缠缚,再无烦恼,为应供圣者。 辟支佛确实没有师父、弟子、同修,乃独自觉悟者。 那么辟支佛与阿罗汉证悟的法有差别吗?境界有高低吗? 无有差别,无有高下。
       《杂阿含经》393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前生的善业和此生的幸运的差异 您说到佛陀与声闻间的关系象老师与学生,那造成二者智慧差异的是什么? ——那是他们前生的善业和此生的幸运。
       可以在修行中达到佛陀的智慧吗? ——佛陀和声闻阿罗汉最大智慧区别实际上是在“原创性”的智慧差异上。这一原创性的智慧在这个时代的佛教里,除了佛陀之外不可能再有人到达。因为那是一种前生的巨大善业和此世的幸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不是通过任何方法或努力可以就在此生获得的。
       因此这二者间的这种差异是不可逾越的。但他们在解脱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实际在佛陀时代,舍利弗、迦叶等也被称为佛陀、如来。所以这里实际是他们内证上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只有我们对他们的差异。 独觉与佛陀的智慧应该可以一样吧?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类似的。
      但独觉出生在无佛教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有独觉。实际讨论这个问题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他们三者实际在内证本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其实是我们这些人看他们的区别。 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可能有独觉——辟支佛的,只要他不是因“声闻”而开悟解脱的就是了,虽然几率极其微小。
       大迦叶尊者如果当年不从佛陀修学也必成辟支佛道。在《增一阿含经》中说: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当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
      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减。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 佛:佛陀之略,译作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
      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自觉者,简别于凡夫、外道;觉他者,简别于二乘;觉行圆满者,简别于菩萨。又,经中通常以此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

    内***

    2019-02-13 15:49:21

其他答案

    2019-02-13 15:57:46
  • 是三大宗教之一

    有***

    2019-02-13 15:57:46

  • 2019-02-13 15:54:57
  •      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那些仅仅靠折磨自己考验自己来说明决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为那是着相,是执著、是痴。灵悟在于放松自己、无拘无束,更高境界在于放松他人。

    唐***

    2019-02-13 15:54:57

  • 2019-02-13 15:43:57
  •   佛与佛教
    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
    的名字叫悉答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
    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 佛。他的弟
    子们在他辞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
    情况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
    恳最恭敬的心情称呼他们的老师悉答多太子为 释迦牟尼佛,
    并且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他们这个团体最伟大的老师与创建
    者。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据说佛陀现在仍在色究竟天 说法。 宇宙生命之实相,三界万法之根源──真如佛性,空性如来 藏也。世出世间一切万法莫不由此空性生,万法从此法界流 出。空性宝海汪洋浩瀚,十方诸佛悉穷源底;十方诸佛、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为一大事因缘:乃开、示、悟、入佛之 知见。
      释迦世尊示现于世,为度此世刚强难伏罪苦众生,同 入大乘空性宝海。用四种悉檀,方便施设三乘、五时三教。 故佛法有小乘、大乘之差别。 四种悉檀: 世界悉檀, 对治悉檀, 各各人悉檀, 第一义悉檀。 悉檀者:谓宗义、即佛法之主旨;亦名遍施 、成就之意。
      施 设四种主要宗旨而度众生。 一、 世界悉檀者:佛世尊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阴 之生住异灭。世界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合名;欲界中 五趣杂居、兼含地狱;五阴亦名世界,五阴之生住异灭及各 类有情之五阴差别,皆属世界悉檀。三界之成住坏空,皆有 所由,非自然起灭 ;人间有情之所从来,语言名相之出现, 社会制度之建立等,皆有所由。
       二、 对冶悉檀者:佛世尊依学人之根器用不同之方法对治, 令出三界。如对于镇心重的人教以慈心观;对于贪心重的人 教以不净观;对无明痴心重的人教令修学十二因缘之缘起性 空观 ──谓此起故彼起,此灭故彼灭;凡此皆名对治,针 对过失之重者而治理。
       三、 各各人悉檀者:佛世尊随于不同根器之人施于不同之 教。人之根性八万四千之差别,须依人设教;主旨固然必 同,施教可以互异。依各人之根性修习相应之法门。如舍 利弗尊者有二弟子,一为金师之子,尊者教令修不净观; 其二弟子为屠夫之子,舍利弗尊者教令修数息观;此二弟 子久修无功;佛知后令彼二人互换;金师子改修数息观, 屠夫之子改修不净观;不久二人俱成阿罗汉。
       以上三种悉檀是方便悉檀,最终归入第一义悉檀。 四、 第一义悉檀者:佛世尊见众生因缘已熟,说诸法实 相:宇宙生命之实相──三界万法之根源──每一个众 生各自独尊的自性佛,即是每一个众生的持身识──阿 赖耶识。大乘如来藏空性中之中观类智 ,及地上菩萨道 种智。
      佛地一切种智。 凡二乘相空及缘起性空之法,悉是佛之方便施设权法,不 及实相之义;乃从佛法中方便析 出,以度畏惧生死之人, 令其现生实证无余涅磐不畏生死,回心而修菩萨之道;虽 共大乘菩萨法道,而非究竟,不及第一义。[法华经]云: “十方唯一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
      ” 是故第一义悉檀者唯大乘中有,二乘中无。 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五时者: 一、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 庄严报身于天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 二、七日后以应化身行人间,觅乔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 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
       三、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 、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 法有”此第三时。 四、由此能兴论主,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 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磐经、。。。" 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化为乌有, 融合圆满,此第四时。
       五、 佛示涅磐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三教圆满, 此第五时。 三教者: 初转fa轮:声闻相空之教;说五阴十八界诸法空相,乃根本义。 二转fa轮 :大乘般若空性教;说般若中观空性,乃深奥义。 三转fa 轮:如来藏唯识教;说唯识种智 ,乃微妙义。
       正江 / 文 。

    谢***

    2019-02-13 15:43:57

  • 2019-02-13 15:25:29
  • 佛就是觉悟!
    佛是对生命真谛的领悟!---仁爱.博大.宽容.感恩!

    一***

    2019-02-13 15:25:29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