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摩尼教艺术的起源、特点?

首页

摩尼教艺术的起源、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15 04:18:13
      摩尼教
    Manichaeism
        3世纪中叶在古波斯(今伊朗) 萨珊王朝时兴起的一种宗教。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
    创始人 摩尼(216~277)出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玛第奴(位于今伊拉克境内),父亲是当地基督教异端教派诺斯替派中一支浸礼教派的信徒。
      摩尼从小深受诺斯替教派善恶二元论思想的熏陶。据称他在12岁和24岁时,受到推茵神的点化,命他在人世间传授一种新的宗教,以拯救这个充满罪恶和苦难的世界。从此,他自命为推茵神派遣到尘世来的“光明使者”,开始传教活动。摩尼最先向父亲及家庭成员传授教义,然后到印度和中亚地区传播他的“救世真理”。
      摩尼在印度传教期间,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摩尼回到波斯后,于243 年4月9日在国王沙普尔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正式向全国布道。沙普尔国王死后,琐罗亚斯德势力重新抬头。到瓦赫兰一世继位时,对摩尼教及其教徒进行镇压。摩尼被逮捕,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尸体被剥皮充草,悬挂在城门之上。
      后来,这座城门被后人称为摩尼门。摩尼教徒则流落世界各地,从而使该教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教义 核心思想是二宗三际说。二宗指明与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是两个相邻的王国,光明国领辖东、西、北三方,而黑暗国则占据南方,彼此相安,互不侵犯。
      因黑暗国偶然撞入光明国的领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长期大战,这就是中际。摩尼是诸明使中最重要且是最后一个。当摩尼教获得大部分人类信奉后,残留于世间的光明分子也逐渐得到拯救,而当大地只剩下恶魔和物质时,将会爆发一场大火。此时生命母将带领最后一批阶级(新人)和收集其余光明碎屑,一同升入新乐园。
      而黑暗魔王和恶魔将被抛入大坑,用巨石封死。最后,新乐园并入光明国中,时间进入后际,光明与黑暗再次分隔,永远“交归”。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对世界本源、世界形成和世界未来的系统看法,对宇宙、人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曾风行于世界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地区。
      摩尼教的最高崇拜神是大明尊(或称大明神),他是神位、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种德性的集中体现者,认为只有他才能教化众生,拯救灵魂,脱离苦难,不堕地狱。 摩尼教的组织严密而又庞大 ,其教会内部分有5个等级:第一级是12慕阇(承法教道者,或称大师),第二级是72萨婆塞(侍法者,亦称拂多延),第三级是 360默奚悉德( 法堂主),第四级是阿罗缓(纯善人,即电那勿),第五级是耨沙(净信听者)。
      四、五两级属教会中的基层,人数没有限制。摩尼教的经典,大部分由摩尼本人撰写,主要有《密迹经》、《大力士经》等。此外,摩尼还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主要内容有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忏悔十不正当,即忏悔虚伪、妄誓 、为恶人作证 、迫害善人、拨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不使日月喜欢的行为。
      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不惰、每日四时祈祷。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还规定:“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不饮乳酪,死则裸葬。”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于唐高宗或稍后的武则天当政时传入中国。
      由于武则天的承认和提倡,摩尼教的许多经卷被译成中文,其中有《摩尼教残经一》、《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及《下部赞》等,同时,在长安和东南诸州修建了不少摩尼教的寺庙。后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和正统宗教势力的抵制。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令禁断汉人信奉摩尼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回鹘可汗在助唐攻洛阳时,皈依了摩尼教。
      从此,回鹘人由萨满教改宗摩尼教 ,并使其成为国教 。 因为唐王朝实行和回鹘和亲政策,从而也使摩尼教重返中土 。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发布敕令,允许摩尼师在长安设置寺院 。至元和初年,河南府和太原府也设置了三座摩尼寺。从此 ,摩尼寺几乎布满全国各大州府,教势迅猛扩大。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正式下诏令毁法灭佛,摩尼教属外来宗教,也随之遭到禁断。于是,摩尼教逐渐成为民间秘密宗教,从而演化出许多支派流裔,甚至成为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纽带,曾多次被农民起义所利用。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
      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 清净 、光明、大力、智慧”8 个字。为了迎合民间的需要 ,更加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使之流传甚炽。北宋宣和二年(1120) , 方腊以摩尼教为旗号,于睦州、台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见方腊起义)。
      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加剧,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
      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此时的摩尼教(明教)则进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与弥勒、白莲两教相融合,甚至合为一体。
      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下令更改 。 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但史料已不见记载。 摩尼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宗教,进入清代时已经基本绝迹。
      “摩尼”是光明的意思,摩尼教是三世纪古伊朗南巴比伦安息王族的摩尼所创立,摩尼教的哲学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教徒崇拜大明神(摩尼教最高之神,被奉为“永远之父”),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神的智慧。   六七世纪摩尼教传到新疆,唐初会入中原。
      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武宗灭佛,摩尼教转入地下活动。当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避难来到福唐(福建闽清),又到三山(福州)传授门徒,后来游方泉州,死后葬于泉州北郊清源山下,这是出现在泉市最早的摩尼教事迹。   北宋时期,摩尼教被准许与佛教、伊斯兰教公开活动。
      随后,中国南方出现许多摩尼教组织,并且逐渐开始汉化,改称明教。元代,泉州住有波斯商人,也有摩尼教信徒。晋江安海舶商往来频繁,摩尼教双从海路传入,在华表山建有摩尼寺院草庵和石刻摩尼光佛。   近来在草庵附近发掘出来的碗底阴写“明教会”三字的黑釉碗及残片六十多块,说明当时泉州摩尼教已具有统一烧制食具的规模。
      后来诸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因明教的“明”字上逼国号,便下令禁绝。到明末,加上佛教的排斥,摩尼教已经不能复振。进入清代,摩尼教已经基本绝迹。   草庵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当今保存9月份,国际摩尼教学术研究会将于晋江召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关链接   草庵摩尼教遗址简介   摩尼教遗址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华表山山麓,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
      现存遗址为元代建筑物,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摩尼教明代禁绝后,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
      52米,宽0。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市东北约57千米的火焰山木头沟中。洞窟有得是在木头沟阶地的悬崖上穿凿而成,有的是傍贴悬崖阶地用土砌成,鳞次栉比,雄伟壮观。共有洞窟 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达12O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在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是研究回鹘文化艺术的宝库。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历史最早的是17、18两窟,为公元6~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而成的。
      第17 窟中反映“地狱变”的壁画,酷似摩尼教冥府图,为全国罕见。 小忽雷伎乐图窟 第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依乐图。图中小忽雷这种古代乐器的出现为中国佛窟所首见,是研究古代西域音乐、乐器的珍贵资料。 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
      其形制棒状梨形,龙首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据说是由唐代名画家韩?曜ㄇ肜止ぞ闹谱龆伞U嫫废植乇本┕使┪镌骸5笔保V胸┦茄葑啻笮『隼椎母呤郑煺鹨皇薄P『隼妆诨某鱿郑得魈拼夜媳蔽幕涣鞔锏娇涨暗乃健? 羽人洞窟 柏孜克里克第38窟,是一个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石窟。
      在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许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 9~12世纪,回鹘高昌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这幅壁画就是摩尼教在高昌盛行的证据之一。 。

    本***

    2018-04-15 04:18:13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