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首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10 19:32:48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小***

    2007-05-10 19:32:48

其他答案

    2007-05-23 08:52:06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的诗句。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
    “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
    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
    禅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讲的就是“菩提”即真实本
    心如来藏。
      而六祖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高明得多。 因为“菩提”确实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 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 物可供人“勤拂试”。
      但佛法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 断灭空,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的。是即相离相,无相无 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 所以说,这禅诗是在六祖亲证菩提之前的诗,并不代表他 后来亲证菩提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禅门是无门为门, 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千百年来,历代 祖师以及佛子,修行参禅都是为了亲证这个“菩提”。 。

    1***

    2007-05-23 08:52:06

  • 2007-05-20 06:25:42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深刻内容是和禅宗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如果了解了这段历史,就可以准确理解这个偈子的含义。
    这本来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一般学者认为这个偈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已经彻底实现了中国化,并且把佛教推向了最高阶段。
      换句话说,佛教是通过禅宗实现了最高阶段的发展。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这个分歧就是以神秀和慧能分别代表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神秀所代表的观点,以偈子的形式说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实际意思是,在实现佛教的最高目标涅磐的修炼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人本身,而人本身的关键是人的心。因此修练要修心。 神秀这一派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是佛教史上的巨大进步。因为我们知道,在佛教历史上,对如何实现涅磐这个问题上,佛教不同派别提出了不同方法,其中包括苦行,吃素把斋,行善积德,禁欲等各种修炼方式。
      而禅宗提出了修行要修心的思想,排除了其他方式对实现涅磐的干扰。 神秀的观点应该说继承了释迦牟尼佛关于"佛者,觉也"的思想,并把心的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佛教思想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但慧能所代表的一派并不完全认可神秀的观点。他们认为,神秀虽然把心的问题提了出来,但还不彻底。
      慧能评价神秀的偈子"了则未了"。 所以慧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不错,对于实现涅磐来说人是主要的,心是关键的,但你说还要对心进行修炼就不对了。这说明还是没有脱离成佛要艰苦修行这个思路。
      因为不论你修哪,你还是要修啊。但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你实际上就不用修炼了,就已经是佛了。 慧能的观点实际上是强调了"顿悟"的思想。应该是彻底的阐明了释迦牟尼佛关于"觉悟"的根本含义。后来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俗语应该就是这种观点的一个社会诠释。
       慧能的观点相比之下确实比神秀的观点彻底。因此慧能把禅宗推向了佛教历史的高峰。慧能之后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

    朝***

    2007-05-20 06:25:42

  • 2007-05-19 14:06:27
  • 空无,是佛教基本教义。
    你如果对佛教教义感兴趣,请从空无观点理解这四句偈语。
    禅宗思想博大精深,不可能用少数几句话,说清楚。

    七***

    2007-05-19 14:06:27

  • 2007-05-18 18:52:42
  • 杂念来自自己的内心

    雨***

    2007-05-18 18:52:42

  • 2007-05-13 10:55:35
  • 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就是有一物出现就有一物克制)
    心中若有尘,则要时常去拂拭.心中若无尘.又何必去擦拭呢? 
    两种境界不同,修行方法也不同.

    d***

    2007-05-13 10:55:35

  • 2007-05-12 22:09:28
  •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和慧能都是可以成为禅宗六代祖师的人,以上是两人对佛法的理解,神秀是想说佛法是正法,要勤修,不要为“外物”所动摇。但对应着慧能的话,神秀的话就变成了佛法是与外物脱离的一种“物”;而慧能说万法皆空,佛法和万物都在“空”中,“空”中和万物中都有佛法。

    红***

    2007-05-12 22:09:28

  • 2007-05-11 01:08:59
  • 事物并无意,多见亦非熟,本来没意思,何处起善心!
    活着没意思,便想要找死,结果发现死不了,有意思。

    京***

    2007-05-11 01:08: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