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怎么理?

首页

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怎么理?

小学的数学应用题怎么理解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3-11-04 09:52:46
      一、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抓住应用题的的关键词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第一步是理解关键词。记得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一共”,什么是“还剩”,特别是“同样多”等这些数学术语。教学时,我注意选择一些学生常用的小刀、橡皮等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讲减法应用题时,运用学具演示:“一共有3个苹果,拿走了1个,还剩几个?”让学生看演示,列算式3-1=2,然后说出“3”表示一共的数,“1"表示拿走的个数,“2”表示还剩的个数;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一共”、“还剩”的意思。
      在讲解“同样多”这个术语时,我先在磁性黑板上第一行放3个圆,第二行再放3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圆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是否相同?然后讲解数目相同,就叫做“同样多”。运用直观手段讲解数学关键词,不仅使学生学得活,理解得透彻,而且印象深刻,为学生顺利解答应用题作了铺垫。
       三、运用直观手段,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掌握解题规律。应用题教学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是前提,掌握解题规律是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解题规律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各种问题的“锁”。 1.看直观,分清关系 在抓住数学关键词的基础上,然后总结规律:“一共”、“原来”等词用加法;“相差”“剩下”等词用减法。
      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很会抓住关键词,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运用教具第一组的第一排放8个圆形纸片,第二排放三角形纸片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第二组的第一排放16个圆片,是第二排三角形纸片的2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组的第二排各放几个三角形纸片,然后再实际分析两个关键句:“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皮球的个数是花皮球的4倍”。
      理解“倍”的意义就是几个几 2.看直观,总结规律 通过实际分析、比较,总结出以下规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实践证明,运用直观手段,改进应用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应用题的技能和技巧;有助于精讲多练,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教学内容多、效果好、质量高,增加了课堂练习的密度;能够较好地、较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了数学应用题例题的教学;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教学。
      由此可见,运用直观手段,改进应用题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C***

    2013-11-04 09:52: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