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企业管理作业!帮帮忙!!

首页

急!企业管理作业!帮帮忙!!

我们的考试作业,请高手帮帮忙!!

运用所学的企业管理理论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1500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28 09:56:02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五个方面,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等六个方面,企业管理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等四个方面,企业管理的方法包括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数理方法、心理学与社会学方法、教育方法等六个方面。
      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是现代企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两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特征,现代企业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达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
         正确导入和应用 5S 管理、精益生产方式 JIT 、现场工业工程 IE 、全面生产管理 TPM 、全面成本管理 TCM 、现代品管理 MQM 、方针目标管理 MBO 等当今工业界最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软化”====    美国管理学家指出,在经营最成功的公司里,居第一位的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不是科学技术,而是……    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形成了一股潮流。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广名著《寻求优势》中指出,“在经营得最成功的公司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
      ”受此影响,前几年,我国也出现企业文化热。从最近在广州举办的“ 21 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中可以感到文化的升温。企业家逐步认识到,管理必须以人为本,要有文化氛围。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文化人”,企业管理要根据这种情况转变管理方式。
      因此,许多企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展开企业文化的竞争。    但是,还有不少个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层,并没有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包括四层结构: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成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核心层。因此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一整套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必须要形成群体的价值观,要塑造人文精神。科龙以“万龙耕心”塑造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更根本。
          当今,知识经济的浪潮补面而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企业文化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固定的企业文化模式没有生命力,每个企业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特点构建本企业的文化特质。不过,不论什么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充分考虑和发扬民族的文化情神和文化遗产,如懦家思想对企业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协调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要有时代特色,把企业文化构建与时代的精神溶为一体,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学习型的文化”。第三,要有企业的个性和识别系统。具体的做法则针对不同的企业“对症下药”。 ====扁平化 - 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    对管理者来说,现在必须记住一个崭新的名词:扁平化。
      扁平化这个词在新一代管理大师们的著作中频繁出现,在谈论组织革新与组织改造的时候,少不了要谈到它。 层级结构    要理解扁平化,先得从与扁平化相对应的一个词“层级结构”谈起。    传统组织的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一个企业,其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
      董事长和总裁位于金字塔顶,他们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    传统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源于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管理幅度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
      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一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通常,基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 15-20 人,中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 10 人,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 7 人。
          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 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当组织规模扩大,而管理幅度又有其极限,管理层次就会逐步增加。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
      据说 IBM 管理层最多时高达 18 层。 层级结构批判    传统管理理论大多是围绕层级结构的组织特点提出的,如“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就是如此。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这在传统理论中被奉为经典。
      但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典管理理论,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如按照法约尔的理论, IBM 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 18 个管理层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不但时间极其缓慢,而且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扭曲可想而知。 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
      但在目前遇到了二方面的强大挑战,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为“恐龙”的超级跨国公司,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二是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有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葛洛夫为此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理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 扁平化。    如何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问题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迎刃而解。
          以产品销售渠道的扁平化为例,传统的销售渠道是多层次批发,渠道层次多,环节多,渠道长,渠道链上的经销商数目呈指数级数发散,这是一种典型的层级结构组织形式。但当前大多数优秀企业已经摒弃了这种渠道形式,而代之以扁平化的渠道形式。扁平化趋势表现在:渠道层级减少,渠道缩短,而渠道宽度大大增加。
      扁平化销售渠道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渠道直营化;二是渠道短宽化。    在因特网和电脑异地联网成为可能之前,市场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等方式进行,公司难以对众多经销商提供的、来自市场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处理,企业的信息反应能力极度缓慢。
      在当时情况下,金字塔型的渠道结构有利于信息的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和功能强大的营销管理软件能够对众多经销商反馈的大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并能通过因特网将企业的信息“集群式” ( 即在同一时点向所有对象传送信息 ) 传递给经销商。
      因此,渠道扁平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问题,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迎刃而解,这极大地推动了渠道扁平化趋势的发展。 虚拟扁平化    虚拟扁平化是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达到扁平化的基本目的。即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计算机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指令,达到快速、准确发布指令的目的,避免失真现象。
          虚拟扁平化最典型的案例子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微软的日常工作都在“数字神经系统”之上,数字可以告诉你许多故事,帮助你决策。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让坏消息传得快,当公司的肌体任何地方出了问题,就不会等一级一级汇报上来、等问题大到无法解决时才被决策者发现。
       。

    风***

    2007-06-28 09:56:02

其他答案

    2007-06-18 17:57:32
  • 你自己的工作只有你最清楚,别人怎么给你写啊?再说1500字要理论联系地说清楚一件事根本就不算多。只能给你提个醒:双因素理论和公平理论最好联系实际,一般就说工作环境对效率的影响啊,以及薪酬制度的内在和外在公平性对工作的影响,还有就是期望理论。其实这几个都有关联。先把理论阐述一下,然后再写工作实际,最后来点改进意见,1500字都打不住。慢慢写吧

    沙***

    2007-06-18 17:57:32

  • 2007-06-18 10:50:41
  •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
      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
      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
      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
      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
      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
      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林***

    2007-06-18 10:50: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